首頁 考試吧論壇 Exam8視線 考試商城 網絡課程 模擬考試 考友錄 實用文檔 求職招聘 論文下載 | ||
![]() |
2011中考 | 2011高考 | 2012考研 | 考研培訓 | 在職研 | 自學考試 | 成人高考 | 法律碩士 | MBA考試 MPA考試 | 中科院 |
|
![]() |
四六級 | 職稱英語 | 商務英語 | 公共英語 | 托福 | 雅思 | 專四專八 | 口譯筆譯 | 博思 | GRE GMAT 新概念英語 | 成人英語三級 | 申碩英語 | 攻碩英語 | 職稱日語 | 日語學習 | 法語 | 德語 | 韓語 |
|
![]() |
計算機等級考試 | 軟件水平考試 | 職稱計算機 | 微軟認證 | 思科認證 | Oracle認證 | Linux認證 華為認證 | Java認證 |
|
![]() |
公務員 | 報關員 | 銀行從業資格 | 證券從業資格 | 期貨從業資格 | 司法考試 | 法律顧問 | 導游資格 報檢員 | 教師資格 | 社會工作者 | 外銷員 | 國際商務師 | 跟單員 | 單證員 | 物流師 | 價格鑒證師 人力資源 | 管理咨詢師考試 | 秘書資格 | 心理咨詢師考試 | 出版專業資格 | 廣告師職業水平 駕駛員 | 網絡編輯 |
|
![]() |
衛生資格 | 執業醫師 | 執業藥師 | 執業護士 | |
![]() |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會計證) | 經濟師 | 會計職稱 | 注冊會計師 | 審計師 | 注冊稅務師 注冊資產評估師 | 高級會計師 | ACCA | 統計師 | 精算師 | 理財規劃師 | 國際內審師 |
|
![]() |
一級建造師 | 二級建造師 | 造價工程師 | 造價員 | 咨詢工程師 | 監理工程師 | 安全工程師 質量工程師 | 物業管理師 | 招標師 | 結構工程師 | 建筑師 | 房地產估價師 | 土地估價師 | 巖土師 設備監理師 | 房地產經紀人 | 投資項目管理師 | 土地登記代理人 | 環境影響評價師 | 環保工程師 城市規劃師 | 公路監理師 | 公路造價師 | 安全評價師 | 電氣工程師 | 注冊測繪師 | 注冊計量師 |
|
![]() |
繽紛校園 | 實用文檔 | 英語學習 | 作文大全 | 求職招聘 | 論文下載 | 訪談 | 游戲 |
>> 背景知識
2004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2005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抓緊研究制定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規劃和措施。2006年2月15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問題。
中部指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山西六個相鄰省份,地處中國內陸腹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中部依靠全國10.7%的土地,承載全國28.1%的人口,創造全國19.5%的GDP,是我國的人口大區、經濟腹地和重要市場,在中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中部六省對中部崛起戰略非常擁護,并報有很高期望。河南、湖北希望藉此“中原隆起”和形成“武漢經濟圈”;山西、湖南希望借助中部崛起政策,加快自身發展;安徽、江西既“東張”又“西望”,一方面積極融入東南沿海,一方面渴盼與中部其他省份一道崛起。中部六省希望中央加大對中部崛起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中部建設全國糧食核心主產區,支持中部建立先進制造業基地,支持中部加快老工業基地改造、資源型城市轉型和國有企業改革,支持中部解決交通設施的薄弱環節,支持中部治理生態和環境,支持中部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支持中部減輕財政負擔。
事實上,“中部崛起”的意義遠遠超乎中部地區本身。在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中部省份起著“承東啟西”的作用。中部地區糧食產量約占中國糧食總產量的40%,這個地區的山西、江西等省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該地區的發展無疑有利于提高中國糧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
中部六省人口3.61億,占全國人口的28.1%,其中農村人口2.4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在這一地區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將有利于中國“三農”問題的破解,并通過農民增收最終助推“擴大內需”這一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
其次,我們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礦產資源豐富,又是我國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才薈萃,是我國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雖然中部地區具有如此的綜合優勢,但是中部地區的發展卻不如意。中部的經濟發展相對于周圍地區的發展過于緩慢,這就是所謂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經濟工作中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這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部地區的看法和期望。
>> 政策鏈接
中共江西省委關于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
努力在促進中部崛起中有更大作為的決定
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在江西省省級領導班子和省直機關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試點工作已經結束,其他單位的學習實踐活動將分批進行。為認真總結試點工作取得的經驗,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作為一項長期任務,不斷深化,不斷提高,不斷探索,不斷創新,進一步鞏固擴大試點工作的成果,走出一條中部欠發達省份科學發展的新路子,努力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中有更大作為,特作如下決定。
一、深化思想認識,著力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和基礎。要始終抓住提高思想認識這個關鍵環節,緊密聯系國內外發展環境的變化,緊密結合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進一步加深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一)著眼江西崛起,深刻認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對于我國經濟社會和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顯示出強大的真理力量,越來越得到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近年來,江西省改革發展取得的一切成績和進步,歸根結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結果。我們要克服前進中的各種困難,加快江西崛起,實現富民興贛,最根本的是更加自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把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作為加強理論武裝的重要任務,長期堅持,認真落實。要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加強各級黨委中心組理論學習的意見和《江西省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推動理論學習制度化、規范化,進一步推動科學發展觀的學習和宣傳,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和理解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深刻認識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對于加快江西崛起的極端重要性,切實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意志、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準確把握形勢,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江西正處在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省發展的成績是巨大的,但也要清醒認識,江西是一個工業化城鎮化相對滯后、經濟欠發達的省份,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仍比較突出,實現崛起的任務還很艱巨。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際經濟環境中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國內經濟運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經濟發展困難更多、難度更大。同時,必須充分認識,從總體上看我國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沒有改變,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很多有利條件,特別是我國基本國情、發展階段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有助于我們克服困難,戰勝危機。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和機遇意識,努力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生機,堅定發展信心,積極應對挑戰。要牢固樹立發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牢固樹立不加快發展不行、不科學發展更不行的理念,把江西的發展放在全國乃至全球的視野中來認識、來謀劃,始終堅持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動搖,堅持正確的發展思路、發展戰略和發展目標不動搖,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不動搖,努力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江西崛起的新跨越。
(三)繼續解放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經濟社會的大發展。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更是加快江西崛起的重要法寶。要著力在深化對省情的認識、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和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優化投資環境等方面進一步解放思想,著力解除加快發展的后顧之憂,把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作為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戰略取向,作為跨越發展、加快崛起的重要制勝之道。要著眼于科學發展、加快崛起,牢固樹立奮發向上、奮力趕超的理念,樹立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用市場辦法破解發展難題的理念,樹立生態立省、綠色發展的理念,樹立以人為本、民生為重的理念,樹立集約發展、循環發展的理念,樹立開明開放、互利共贏的理念,樹立勇于創新、勇于開拓的理念。要勇于自我革命,堅決掃除阻礙科學發展的思想、利益和體制障礙,使思想和行動更加符合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符合自然規律、符合黨的執政規律,把解放思想的成效落實到行動上,落實到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處理上。
相關推薦:江西:2010年公考申論熱點——保增長 保民生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