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公報最大的特點就是加快市場化進程,而實現的關鍵是政府如何行為。這一點在公報中最為集中的表述就是“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公報以“決定性”替換20年前提的“基礎性”。顯然,“決定性”比“基礎性”更堅決,更有力度,毫不猶豫地肯定了“市場”的作用。
中國近20年市場經濟改革的結果是,經濟規模擴大了,貧富差距擴大了,市場作用發揮不足,政府定位不明,做事過多。市場經濟要發展,就必須規范政府行為。20年前我們雖然注意到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常是政府不愿意放權,存在“越位、缺位、錯位”的問題,所以市場化進程比較緩慢。因此,公報實際是重新給政府定位:少干越位、缺位、錯位的事,要激活市場的活力。
最近,給企業的空間有所放大,如公司注冊免費,但還缺乏整體性。應進一步落實公報提出的“完善產權保護制度,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為此關鍵要解決“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的問題。
十八大以來的一年間,新的領導班子已出臺一系列新舉措,比如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嚴禁公款印制明信片,嚴禁元旦春節期間公款送禮,制定反浪費條例等,這提高了人們對今年三中全會的期望值。要重點落實公報提出的“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管住財政才能管住官員。調查顯示,收入分配改革、行政體制改革、民生保障制度改革、醫藥衛生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是民眾最關心的改革關鍵詞。可見,財政分配越來越成為關注焦點。市場經濟中,政府調控經濟主要是依靠財政與金融,而財政收支是“看得見的手”中最為重要的,因為財政分配最大的特征就是無償性。基本的邏輯關系是“管住官員——管住財政——管住政府——放開市場”。
各級政府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政府有比干預單個企業更重要的事情,如通過財政的收支,推進政府對市場進行積極的干預和調控,以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主要方法包括:通過法律手段來限制壟斷和反對不正當競爭;使用稅收和補貼手段,也可通過合并相關企業的方法使外部性“內部化”;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系;糾正市場的信息不對稱;調整收入分配,維護社會公平;燙平經濟波動,維護宏觀經濟穩定。顯然,財政的內容占有較大的比重。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