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意見》,從今年年初開始,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在省以下各級機關及其直屬單位和基層組織開展。這意味著,以往自上而下改進作風、貼近群眾的教育實踐活動,將會全面鋪開,上下呼應,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
接下來的工作會更艱巨,來不得半點松懈。一方面,越是到基層,與群眾的關聯就會越直接、越緊密,會涉及諸多具體而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另一方面,隨著轉變作風、群眾路線活動的深入,群眾的期望值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深入轉變作風,真正踐行群眾路線,絕不能遇事繞著走、泛泛地表個態,或者只是輕描淡寫地提要求,而是必須直面矛盾和問題,主動回應群眾關切。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符合人民的期待,也確實給民眾帶來了諸多實惠,但不可否認,其間也存在不少問題,侵害民眾切身利益的事件時有發生,部分干部缺乏民本意識等等。這些問題的存在,可能會表現為某個、某些地區及官員的具體行為,但卻嚴重影響了中央政府的權威,也損害了黨員干部在群眾中的形象。茲事體大,不可不察,更不可捂著、蓋著。
當前,各級各地黨員干部要真正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有了這樣的體察,才有可能與民眾同呼吸、共患難。而要真正理解群眾疾苦,必須深入實際,走到群眾中間。這是老傳統,也是“笨”辦法,卻無疑是一個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一段時間以來,民眾總能街頭“偶遇”體察民情的官員,值得鼓勵。
轉變作風不能單純依靠行政推動,要強化制度建設,以常態化的制度來規范和約束權力。不僅要建立領導干部帶頭改進作風,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的機制,也要健全嚴格公開的財務預算、核準和審計制度,著力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和樓堂館所建設;還要以嚴厲的問責制度杜絕官員不正之風。
此外,除了既有的紀檢、監察、組織生活會、巡視制度、自查自糾等監督方式,還應該接受社會監督,開辟言路,特別是要注重利用網絡途徑,讓少數官員濫用權力、脫離群眾、奢靡成風的行為無藏身之地。這也是廣大民眾積極參與轉變作風的主要渠道。
習近平總書記此前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強調,“要更加強化問題導向,盯住作風問題不放,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情抓起,讓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成效,有利于百姓的事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弊黠L從來不是一件無可無不可的事情。風氣的移易,關乎執政黨對人民大眾的態度,關乎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也關乎每一個國民的未來走向。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黨風政風的切實轉變,接下來的,必將是全面深化改革更為波瀾壯闊的畫卷。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