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北京臺春節晚會上,一個相聲令人難忘,名字叫《滿腹經綸》:“有個愚公,搬山的精神感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人來將山搬走了。山雖然搬走了,可山下壓著的兩個妖精,一個蛇精和一個蝎子精,卻被放出來了,多虧老頭兒有七彩葫蘆籽,種下去,結出七個葫蘆,蹦出七個小孩兒,七個小孩兒,有會吐水的、有會噴火的,他們降服了兩個妖精,隱居在森林之內。外國有個公主,不知道得罪了誰,躲在他們居住的小屋之內,后來這個公主的后媽來了,變成一個賣蘋果的老太太,這公主咬了一口,公主死了,剩下了半拉蘋果,被喬布斯拿走了。”
這是相聲演員口中的“愚公移山”故事。作者以戲謔、調侃的姿態將多個歷史傳說、典故雜糅到一起,制造出別樣的喜劇效果,讓人在哈哈一笑之余,陷入沉思:作品何嘗不是在映射當下的文化生態?環顧當下,我們身邊惡搞傳統文化,消費傳統文化,以致敬傳統文化之名、行解構傳統文化之實的現象已太多。
是在狂歡,還是在表達?是重建,還是顛覆?當越來越多的人沉迷于粗鄙的笑話、離奇的故事、瘋狂的娛樂,當傳統文化被喧囂的娛樂所湮沒,我們不禁要問:“娛樂至死”的文化觀中,消解的是什么?
當惡搞與戲說成為習慣,歷史真相將灰飛煙滅
“如果投拍一部唐朝黑幫片,男主角當選李白。人家不僅是才華過剩到疑似外星人的詩仙,還是資深酒鬼、懂法術的注冊道士、排名全國第二的劍客、熱愛打群架的古惑仔……原來,李白就是一個會寫詩的韋小寶啊。”
以上橋段出自一本暢銷書,該書封二上印有這樣一段話:“以惡搞歷史、解構名人、顛覆常識為己任。想和莊子聊聊艷照門、聽墨子講講小孔成像、跟李白一起研究黑社會、拜李清照為師苦學賭術。”在這本書里,墨子被演繹為科學怪人,開創了一個高科技黑幫;阮籍是京城首席神經病,寫玄學散文以至于快要羽化成仙了;辛棄疾壓根就不想混入文學圈,人家的人生像一部重口味血腥武打片……
這樣的文字讓許多將中國歷史當做寶貝的學者大呼痛心,可說來也怪,市面上與該書類似的出版物滿眼皆是,各種對歷史的演繹、戲說、顛覆屢屢得到受眾的青睞,甚至登上暢銷名錄,甚至還有人驚呼:“這樣的歷史看得真帶勁!”
面對歷史讀物呈現出來的娛樂化傾向,有學者疾呼:今天,我們到底該如何學習歷史、尊重歷史?
誠然,一味地讀嚴謹的歷史典籍,可能會因為文字的晦澀而讓我們喪失繼續探究的興趣,但如果被以快餐作為注腳的歷史書籍遮蔽了雙眼,喪失的將不僅僅是對于歷史的理性觀照,更有對于正確價值觀的消解。還有學者憂慮,當歷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是否會灰飛煙滅,在各自筆下改變了模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當一切傳統文化都被消費、一切信仰都被娛樂的那一刻,看似喧鬧繁華的文藝景象折射出的其實是普遍的煩躁與空虛心態,最終消解的,將不僅是傳統文化的嚴肅,更有人們對于豐富心靈的追求。
商業創意以顛覆傳統為代價,注定走不遠
就在幾天前,延安街頭的一家烤肉攤,裝扮成“悟空”和“八戒”模樣的攤主架起炭火,叫賣“新鮮唐僧肉,10元6串”。一個5歲的孩子見此情形,當場嚇哭。他不解地問媽媽,“為什么忠誠的孫悟空會殺害自己的師父唐僧,難道,孫悟空真的是一個壞人?”孩子的媽媽很無奈,不知該如何跟兒子解釋所見到的一切。
對此,不少網友忍不住“吐槽”,認為此事雖不違法,但顛覆了經典文化所傳承的價值取向,所傳遞的信息也是負能量。
是的,盡管有個別網友主張“創意無罪”,但絕大多數網友還是達成了共識:商業創意不能以顛覆傳統為代價,這是商家需要堅守的節操,也是經營的底線。以顛覆傳統文化來吸引眼球的營銷策略,或許能贏得一時關注,卻注定走不遠。而且一旦這種作為商業噱頭的亞文化現象泛濫,將會把傳統的經典文化變為娛樂至死的舞臺。
說到將傳統文化作為商業營銷的手段,就不能不提一提曾經一度熱度頗高的電視“國學熱”和“學者明星”,尤其是一些以傳統文化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者明星化。
“歷史熱”與“國學熱”令無數觀眾沉醉其中的同時,也令電視臺和出版商們賺得盆滿缽滿。不過,傳統文化講壇類節目在贏得了高收視率的同時,也迎來了不少的爭論。焦點便是,電視“國學熱”和“學者明星化”的背后,到底是傳統文化的復興,還是一種文化媚俗?
當一些電視講壇類節目的主創人員坦承“在電視上講傳統文化就像說單口相聲,三五分鐘就要抖個包袱,學術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要有娛樂精神”之時,更激發了更多學者的憂慮與“討伐”:電視真的可以令人“娛樂至死”。隨著電視業的飛速發展,電視明星成為受眾共同的精神“圖騰”。然而,觀眾獲得的電視娛樂化的滿足,并不是傳統文化的真諦,而只是對于電視文化的強烈心理依賴,以及隨之催生出的非理智的偶像崇拜。
還有學者擔心,比“學者明星化”更可怕的是“知識市儈化”,即學者屈從于商業模式,主動迎合并創造一些非理性的大眾文化需求,在文化失范的狀態下,面對大眾對文化的需求日趨功利和浮躁,投其所好,將媚俗化無限放大。
其實,傳統文化經由電視媒介廣泛傳播,這本該是幸事一樁,對于學者來說,無論是安坐書齋,還是走向大眾,只要是真正為大眾提供好學問和真學問,提供給觀眾更為理性、科學的歷史知識譜系,主動拒絕學術媚俗,就值得提倡。而對于公眾來說,堅持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和敬畏,不以“娛樂”作為選擇文化產品的唯一標準,才是善待傳統文化的正確立場。
以刺激性為原則消費藝術,必將帶來精神虛無
“本來生活就很辛苦了,還要堅持什么藝術性、純潔性,累不累呀?電視、廣告、影視作品,本就該讓人放松身心,愉悅心情,所以‘戲說無罪’、‘解構合理’!”這是不少年輕人時下時髦的觀點。對于一些藝術形態對傳統文化的解構,他們看得很開。
乍一聽起來,觀點似乎有些道理,但是仔細一推敲,其實并不能成立。
因為,正如有專家指出的,如果對于藝術的消費以“鑒賞性”為原則,那么,可以促進人內心的豐盈,精神的成長,反之,以“刺激性”為原則進行藝術消費,必將帶來進一步的精神虛無和身心疲憊。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林少華則從國外的經驗進一步支持這一觀點,“西方人都是通過閱讀原始文本而非改編來實現文化傳承的。”林少華指出,法國有專門機構管理名著的改編,誰都休想惡搞《悲慘世界》這樣的經典之作。美國大學把荷馬的《奧德賽》、柏拉圖的《理想國》、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列為大學課程的必讀書目。
西方人能對自家古典和傳統保持足夠的虔誠和敬畏,為何我們偏偏熱衷于不倫不類的戲說和惡搞?赫胥黎早在百余年前就曾預言,如果文化淪為“惡搞”,那么,文化遲早消亡。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更是提醒,如果繼續娛樂,難道我們要“將自己娛樂至死”?
敬畏傳統文化,如果你不能很好地解讀它、傳承它,起碼不要肆意地破壞它、解構它。正如小說家弗朗茨·卡夫卡告誡我們的:“你無須離開房間,只需坐在桌前聆聽。你無須聆聽,只需等待。甚至無須等待,只需獨自沉靜。這個世界會以完全真實的面貌在你面前自由地展現。它不邀而至,以極致的歡樂在你的腳邊涌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