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茶、一瓶水,這是中國各種會議的標配。要是只談一瓶水的實名制,當然有利于節約用水,然而從環保的角度來考慮,喝礦泉水不一定優于喝茶,所以兩會的“水改革”其真正意義在于,取消了穿插會議之間的“倒茶”流程,過去那種服務員在主席臺上一一倒水的場景將不復出現。當然這不會影響到代表委員喝熱茶的需求,自帶保溫杯去取水即可。不要小看這個變化,如果統計節約下來的時間,乘以相應的會議成本,恐怕還真不少。不只是喝水的問題,今年兩會的文具配發也從按人頭改成按組發放。會場外同樣也在細節處留下新意:歡迎晚宴從自助餐悄悄變成羊肉泡饃、樂隊表演變成磁帶伴奏……隨著兩會正式拉開帷幕,相信還會有更多此類細節改變。
歷年兩會,服務標準一向以“高嚴精”聞名,服務員對著一根線苦練杯杯一樣齊的“功夫茶”,也曾是媒體聚焦的看點。用過去的眼光看,如此重要的會議當然要配最好的服務,不過以勤儉節約、提高效率來衡量,有些“服務”恐怕已落后于時代發展。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來,從各級黨政機關政府部門到社會方方面面,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已深入人心。這一新風的特點就是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做起,因為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細節才能讓公眾感受到作風的轉變,也只有把規定細化才能讓監督落到實處。取消沏茶倒水只是小小一個環節,但兩會“瘦身”卻是一大步,聯系到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減到8天半、政府預算推出“解讀版”……從這些變化中不難看出,在不必要的形式上刪繁就簡,在關鍵的議程和討論材料上細之又細,正是今年兩會會風的亮點所在。
會風的轉變并不始于此次全國兩會。從今年早些時候召開的各地兩會來看,不用警車開道、會場不擺鮮花氣球,場外不拉橫幅標語、不鋪紅地毯,禁煙標識取代了煙灰缸,不上煙酒、不上高檔菜肴,代表委員紛紛加入“光盤行動”……不做“表面功夫”、經濟環保、務實高效的理念已經慢慢轉化為行動。
會風的轉變也不會止于此次全國兩會。全國兩會作為舉國關注的重要政治會議,同時也是外界對我們黨和政府形象作風的一次檢閱。可以預期,這些變化將對政府部門等其他會議起到示范帶頭作用,在此基礎上有望適時形成一套“務實、節儉、高效”的會議標準規范,用制度的形式助力清新會風遍及神州。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