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上海高考英語可能出局的消息,輿論似乎并沒有給予過多的肯定。相反,還有不少網友對英語社會化考試冷眼旁觀,甚至有人提出了不少針鋒相對的意見。如此輿論態度,很值得觀照和思量。
這些年,英語越來越熱。在中國舉行的許多國際會議,工作語言竟是全英語;大學生英語不過四級就無法畢業;英語實現了“從娃娃抓起”,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開教英語……與此同時,質疑聲也越來越大。“英語先生:我決定投降了。因為在我們的較量中我已經沒有資本了。”這樣一句調侃,表明了很多人的態度。由應試產生的“啞巴英語”,更是受到多方置喙。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語改革開始上路,而社會化考試,正是其改革的方向。沒擁有時朝思暮想,將擁有時卻又“近鄉情更怯”,這種心理在英語社會化考試上,表現得同樣明顯。
歸納一下質疑的聲音,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擔心加劇學費負擔。如有人擔心,隨著社會化考試的推進,以外語院校為代表的一些考試機構將以考試“經營者”面貌出現,成為巨大的利益集團;社會化考試也會發揮吸金效應,將會形成海量的補習市場。由此造成的費用,將會遠甚于現行模式。還有一種是擔心加重學業負擔。有人認為,根據教育部規定,英語高考社會化后,仍是高考錄取的參考之一。這會導致考生不停地參加考試,不斷地參加補習班,以刷新成績、競爭勝出,從而給學生學習帶來新的負擔。
這些擔心并非杞人憂天,但也要看到,英語社會化考試是大勢所趨,這有利于英語教育回歸本質。考試政策是指揮棒,對教學存在導向作用,英語也不例外。之前英語教育之所以受到非議,并非英語不重要,而是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英語被越拔越高,學生成了“考試機器”--很多人雖然得到了高分,但并沒有溝通能力。社會化考試,則有利于英語糾偏,恢復英語教學的溝通屬性,同時增加了考試機會,有利于學生靈活安排。
兩害相權取其輕。不能因為英語社會化考試可能存在一些問題,從而放棄英語改革。更重要的是,這些問題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提前考慮,充分應對,總能找出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當然,這也提醒有關方面,不能把英語社會化考試當作是“甩包袱”,而應該以更大的智慧和責任,去破解英語社會化考試之后,可能出現的各種弊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