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印度工程師所寫《令人憂慮,不閱讀的中國人》紅遍網絡。他說,或許不應過分苛責。但我只是憂慮,如果就此疏遠了靈魂,未來的中國可能會為此付出代價。文如下:我在從飛往上海的飛機上。正是長途飛行中的睡眠時間,機艙已熄燈,我吃驚地發現,不睡覺玩iPad的,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這一幕情景一直停留在我的腦 海里。其實在法蘭克福機場候機時,我就注意到,德國乘客大部分是在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中國乘客大部分人要么在穿梭購物,要么在大聲談笑和比較價格。
現在的中國人似乎有些不耐煩坐下來安靜地讀一本書。今天,中公教育政法干警考試專家就兩會熱點之:文化體制改革 提倡全民閱讀為大家做詳細分析!
【報告摘要】
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2014年 要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檔案 等事業,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倡導全民閱讀。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培育和規范文化市場。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保護文物。加快文化走出去,發展 文化貿易,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發展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產業。
【報告解讀】
“全民閱讀”首次寫進政府工作報告凸顯政府對閱讀問題的重視。當前我國國民人均讀書量少且偏重考試教材等實用書籍,亟需通過加強機制建設來實現提升全民 閱讀率的目標?梢灶A期,《全民閱讀促進條例》等法規的出臺將加快,各地政府也將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鼓勵出版企業,加大圖書采購力度。
現在中國人很明顯的就是浮躁心理,沉不下心來,看書很好。而看娛樂化的,情緒化的東西很多。真正能沉下來看看書,陶冶情操,提高自己文化素養的,相對較少。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人民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話,這個國家民族的素質是很難整體提上去。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
——習近平
[原因]
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電子技術的進步,上網刷微博、玩微信盛行,傳統閱讀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奢侈品”。人們更多地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查找資料,以至于慢慢遺忘了傳統閱讀。
再者,現代社會人們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很快,根本沒有多少時間讀書。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前,學校的培養目標與學生的閱讀觀也充滿功利主義、實用主義色彩, 而不是把讀書作為陶冶情操、增長才智的重要途徑。官場上誘惑多、應酬多,個別領導干部把本應用于讀書的時間,投入到應酬上,不注意自身素質的提高,帶領了 不良的社會風氣。
此外,在價值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圖書市場也越來越花花綠綠。休閑類娛樂類報刊雜志受到熱捧,傳統書籍受到冷落。出版商為了利潤,想方設法吸引讀者 的眼球,大家愛上了快餐雜志,讀書心態自然變浮躁了。而且現在電視節目越來越豐富,肥皂劇與娛樂選秀節目也多起來,自然也擠兌了人們的讀書空間,降低了人 們的讀書欲望。
[意義]
從大的方面來說,全民閱讀可以提高全民素養,提升國家綜合競爭力。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力資源的競爭。人才綜合素質的高低,決定國家實力的強 弱。而讀書,則是奠定人的綜合素質的基礎性因素。從小的方面來說,讀書可以改變個人命運,有助于個人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對握有權力、肩負重托的各級領導干部來說,讀書學習從來不是個人的事情。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越是在關鍵時期,越要加強 讀書學習。事有所成,必是學有所成;學有所成,必是讀有所得。如果不能帶頭讀書學習,不能堅持學以致用,不僅一個地方、單位的學習風氣難以形成,工作也會 因為思想貧乏難有起色,甚至個人也會由于能力不足遭到淘汰。由此而言,學習也是一種重要的執政能力,干部讀書氛圍濃厚了,才能深刻影響全民讀書的普及度。
[措施]
首先,要培育讀書氛圍,需要形成文化合力。一 是學校盡到自己的責任,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矯正功利讀書觀,營造人人愛讀書的校園氛圍,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通過校園讀書氛圍引導社會氛圍。二是 激活圖書市場競爭、降低圖書價格讓利于民,也有利于激發公民的讀書熱情。三是除了政府主管的圖書館對外開放以外,高校、科研院所與大型企事業單位圖書館也 應對外開放,實現圖書資源共享。四是加強社區圖書館、村民圖書館、職工書屋建設等
其次,領導干部要起好帶頭作用。古 人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養性,一個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讀書。傳統文化中,讀書、修身、立德,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讀書對于 提高自身素質、做好工作更為重要。領導干部要善于減少應酬,破除陳規陋習,精簡繁文縟節,靜下心來多讀書,帶動良好的社會風氣,引領全民閱讀的風潮,更好 地肩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