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推進教育公平中,異地高考改革成為關注焦點。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對,如何實現教育公平?異地高考改革能否成為破冰之舉值得思考。
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公平是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的重大問題,也是維護13億人民福祉的民心工程。在推進教育公平中,異地高考改革成為焦點。高考是目前大部分學生享受高等教育的必經之路,更是農村子女向上流動的重要渠道,它理應體現公平、公正,事實上,高考正飽受非議。
從高考的異地、異卷、異分,到考生需原籍參考,高考的差異化政策已將其推向風口浪尖。有人說差異化的高考政策會加劇高考移民,會使部分教育大城市出現人口聚集而制約城市協調發展,更會引發更大的教育不公平。也有人說差異化政策恰恰是保障了落后教育地區學生的就學公平,是目前維護高等教育公平的較好方式,相反,“一刀切”的高考政策會助長應試教育的風氣。高考政策雖然飽受非議,而我們要撥開迷霧,探尋高考差異化政策,力求實事求是推進教育公平。
高考之所以出現差異化政策從根本上來說在于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而產生的教育資源獲取機會的非均等。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分類既有教育部直屬的985、211大學,也有地方所屬院校,而教育部直屬大學是考生心中的優質高校,自然學生會趨之若鶩,而中國優質大學又有多少?當蛋糕并未做大時,再有合理方式分配“偌大”蛋糕,總會出現食不果腹,正因如此,現有條件下,只能通過差異化政策將優質教育資源分配給少數學生,即高考與戶籍掛鉤。
所謂“一子錯滿盤皆落索”,落實教育資源公平分配實現高等教育公平,削弱差異化政策的良方,但在現有財政資金有限情況下,政府不可能像撒胡椒面一樣將教育資金公平分配,而只能聚集資源扶優,靠財政資金投入解決異地高考、實現公平顯然缺乏可行性。因此,在此種狀況,可退而求其次,探索建立“統一測試+高校自主招生”的考試招生體系,即所有學生不分戶籍選擇參加自主招生考試,學校結合統一測試成績、考生中學成績、考生所在地區教育因素綜合評價,進行錄取,這不但實現考生當地考試,也可能校正不均衡問題。
當然,推進這一思路還需通過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場競爭機制和現代大學制度來解決。這也說明異地高考絕非單純的解決政策的差異化,而是教育的整體改革。異地高考改革乃教育改革的破冰之舉,可以實現教育公平,保障受教育權利。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