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風細雨的好時節,天地與人和;和顏悅色的好感覺,人人很親和;和氣致祥的好人家,日子挺祥和;和衷共濟的共和國,心齊力更和……”一首膾炙人口的《和諧中國》描繪了政通人和的美好圖景,唱出了人們對和諧中國的贊美和熱愛。的確,和實生物、和諧生美,和諧中國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共建和諧中國成為當代中國昂揚向上的主旋律。
和諧是中華價值觀的重要元素,“和合”文化傳統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例如,儒家認為“和為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家主張“兼愛”“尚同”,北宋哲學家張載提出“仇必和而解”,等等。西方文化傳統中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和諧思想。例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數的和諧”觀點,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則把和諧理念引入政治和社會領域,荷蘭近代哲學家斯賓諾莎主張在人與自然、人自身、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建立和保持普遍的和諧關系,等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批判剝削階級和私有制度,主張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一個基本目的就是實現社會和諧。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和諧中國,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價值理念。強調正確處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十大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強調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同區域、不同人群要協調發展;強調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要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強調堅持以人為本,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實現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等等,這些實踐上的探索和理論上的升華,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和諧的不懈追求。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家如此,國亦然。人民“講信修睦”、社會和諧穩定,國家才能繁榮富強。回望歷史,我們有社會和諧穩定、事業快速發展、人民揚眉吐氣、國際地位穩步上升的喜悅,也有過國家山河破碎、社會動蕩不安、發展停滯不前、國際地位不斷下降的悲愴。實踐充分證明,社會和諧是人民之福,社會動亂是人民之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積極培育和踐行和諧價值觀,追求和諧,崇尚和諧,建設和諧中國。
建設和諧中國,必須培育和弘揚和諧文化。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有什么樣的文化,就有什么樣的社會風尚。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是和諧中國建設的有力精神支撐。培育和弘揚和諧文化,應吸收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借鑒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持續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與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建設和諧中國,必須協調推進各方面事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建設和諧中國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徑。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涉及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各方面事業。當前,尤其應加強社會建設、著力改善民生,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建設,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