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談及電子商務的未來發展時強調:對于新興業態不能一棒子把它打死。該控的風險,要盡可能把它控制住,但是也要給予發展空間。
新興業態與人們生活的關聯度越來越高,大家在享受便利的同時,的確也畏懼風險。就算你現在還沒關注新興業態,但新興業態的大數據可能已關注你了。比如,這段時間,手機一族被余額寶吸引,這種理財產品因門檻低、風險小、流動性高,深受公眾喜歡。不過,余額寶還沒風行多久,取消的聲音泛起,老百姓心中的“寶”,也被說成是趴在銀行身上的“吸血鬼”,指摘為金融“寄生蟲”。
這邊余額寶不受待見,那邊支付寶也遭到四大銀行圍堵。最近,工、農、中、建先后下調快捷支付額度,工行還將快捷支付接口調整至僅剩一個。問題是,銀行與支付機構在“神仙打架”,站在一旁的用戶,他們的不便誰來管?
各種理財產品和快捷支付,在老百姓心中,能得到實惠,又用得方便安全,那在他們心中就成了“寶”。這種“寶貝”有沒有風險,平常百姓怎么搞得清,恐怕有關部門就要擔負起評估風險、控制風險的責任。但面對新事物,不少人的態度,往往是當成異端,不問青紅皂白一棍子打死,這是懶政的表現,因此李克強總理才有此一說。
很顯然,排斥余額寶和支付寶的,不是老百姓,而是銀行。畢竟,用戶體驗最有說服力。銀行為什么要排斥,說白了,也就是這些新興業態成了老百姓的寶,搶了銀行的肉。這種情況下,才會呈現出種種博弈。但是,新興業態出現后,到成熟還有一個過程,有的能不能馬上大面積使用,需要時間和實踐的驗證。因此,控制大面積使用可能帶來的風險,也是十分必要的。
現在支付寶遭遇四大行吐口水,說得也就是安全性不像通過銀行渠道那樣過硬。問題是,在今天,比技術問題更難解決的,恰恰是壟斷。壟斷的壞處,不僅在于剝奪,同樣也存在風險。比如,假若國有銀行在行政指令下貸款給國有企業,就有可能制造出可怕的呆賬壞賬。
如果存款利率能夠充分市場化,如果銀行與支付機構的競爭能夠按照市場規律辦事,良幣驅逐劣幣之下,最終會讓支付機構主動解決安全技術隱患,也會迫使銀行讓利于民,會讓老百姓成為受益者。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長期吁求的存款利率市場化,也才能邁出關鍵一步。
李克強總理也說,政府要當裁判員,別總想去當運動員。那么,現在,給新興業態發展空間,就必須讓技術的歸技術,讓市場的歸市場,讓權力的歸權力。通過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不僅給新興業態,也是給各種業態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