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森林城市、宜居城市、山水城市……提起改善生活環境,考慮更多的是城市。然而,當下農村,消費向城里看齊,“生活污染”也在慢慢“接軌”。鄉親們腰包鼓了,敢消費了,包裝盒、塑料袋、飲料罐,產生的垃圾不比城里少。可鄉村的衛生基礎設施比較少,有“產”無“出”,形成“垃圾圍村”。甚至,不少在城里無法立足的高耗能、高污染工業企業,“退城入園”、“異地搬遷”,還造成“工業污染下鄉”之虞。與惡化程度相比,農村生活環境被關注的程度還遠遠不夠。
黨和政府對農村環境治理問題高度重視,2008年—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設立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35億元,支持2.6萬個村鎮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示范建設,5700多萬農村人口直接受益。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農村環境失守,是農村環境保護長期缺位的結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對集中、治理技術工藝成熟,治理效果容易顯現。長期以來,國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項目、資金的傾斜,使城市環境有了較大改觀。相較之下,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許多鄉村甚至沒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設施,更談不上就地處理,“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的現象十分普遍。更讓人憂心的是,農村污染防治機制還沒有理順,資金保障、監管力量都還很缺乏,致使污染狀況持續惡化。
農村環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視農村污染防治、對污染轉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結果。目前,農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化肥農藥使用導致的農業面源污染,還有工業點源污染。隨著城市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絕的重污染工業,又成了不少農村招商引資的香餑餑。這些重污染工業吞噬、蠶食著青山綠水,造成農村環境質量急速下降。
[挑戰]
當前,我國的生態鄉村建設依然面臨著五大挑戰:
一是化肥農藥超施濫用。據統計,我國每公頃農田化肥施用量高達318公斤,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5倍;施用農藥12公斤,也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中公教育版權
二是白色污染愈演愈烈。塑料大棚和地膜覆蓋技術的大面積運用,使殘留薄膜逐年增多,超過2/3的廢膜被棄之于農田、林帶、水渠,成為農村白色污染的主要來源。
三是生活垃圾亂排亂放。全國農村每年產生2.8億噸生活垃圾和90多億噸生活污水,大都未經處理,被隨意丟棄和排放。每年產生的6.5億噸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也很低。
四是過密養殖隱患重重。畜禽養殖業呈現集約化、機械化的趨勢,千頭豬場、萬只雞場大量涌現,畜禽糞便、養殖廢水得不到有效處理。
務實城市污染蔓延農村。城市污染包括工業“三廢”向農村蔓延的勢頭有增無減。重金屬污染嚴重,部分地區大量使用城市污水灌溉農田。中公教育版權
[措施]
建設美麗中國,當前亟須我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田野,通過切實有效的綜合整治,踩住農村污染的“剎車”,嚴守生態紅線,還鄉村一片美麗的凈土。
一是強化政府主導責任。各級政府加強建設生態鄉村的公共服務職能,推進城鄉環境基本服務均等化。要將生態鄉村建設目標納中公教育入各級領導干部政績考核體系,按照建立公共財政體系的要求,將農村生態建設資金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并逐年增長。
二是凝聚生態鄉村共識。利用多種傳播手段,開展深入持久的生態鄉村宣傳推廣活動,形成“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社會共識和公民擔當,牢固樹立生態紅線觀念。
三是健全農村環保法規。建議國家盡快制定《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完善現有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產業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加快制定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生態環境補償、發展循環經濟、清潔生產、公共環保工程設施有償服務等法規。建立農村環境治理的成本分攤機制、農產品質量安全補償機制等。
四是綜合治理面源污染。可借鑒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從源頭上控制農業污染的示范經驗,大力推行生態養殖模式,對畜禽糞便進中公教育行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綜合處理。大力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進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
五是發展循環生態農業。推進畜禽糞便的沼氣化利用,推進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原料化、能源化利用,林業剩余物的材料化利用,逐步中公教育版權建立“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農業循環系統。
六是推進綠色示范創建。創新農村環保活動載體,開展生態鄉鎮、生態村組綠色創建活動。推行農村綠色生態創建“以獎代補”政策,建立省、市、縣三級資金獎勵機制,對完成創建任務的生態市縣、生態鄉鎮、生態村組分別給予獎勵和命名,實現向重實效、重過程轉變。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