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9日,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發布了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從連續5年的調查數據來看,2011年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最高,達到 5537.5元,2012年降到4592.5元,今年則進一步下降到3683.6元。被稱為“最難就業季”的2013年,大學生期望月薪持續降低。今天,就近幾年大學生期望薪金走勢為大家詳細分析解讀大學生期望薪資。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其一,大學生期望月薪持續降低表明就業形勢嚴峻。來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數字稱:2013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699萬人,比2012年增加19萬,刷新紀錄。而受國際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以及內需不振,社會對大學生的需求下降。據2月初對近500家用人單位的統計,今年計劃招聘崗位數同比平均降幅約為15%,北京畢業生簽約率總體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廣東不足五成。當然,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嚴峻,也和國內一些高校專業設置的不合理有關。正是這些因素的疊加,才造成了今年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比往年更加嚴峻。
其二,期望月薪的降低從另一方面說明大學生的生活品質進一步下降。從相關報告來看,今年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已降至3600多元,這兩年每年的降幅都在千元左右。但我們也應該注意期望月薪不等于實際月薪。根據國內一些大學的調查顯示,近兩年70%的畢業生的實際月薪比這數字還低。的確,大學生的月薪應該根據市場行情來決定。但是,在社會物價持續上漲的今天,三千元左右的月薪,在北上廣這樣的城市,光是簡單的一居室,房租就要千元左右,大學生的實際生活水平顯然難以讓人樂觀。
其三,期望月薪的降低也表明對公平就業環境的期待。大學生就業難是不爭的事實,但大學生更加憂慮的是對一種公平就業環境的期待。比如,大學生最期待的崗位是考上公務員。因為這樣的崗位,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有前途。但是頻頻出現的“蘿卜招聘”、 “火箭提升”,又讓人們對就業環境的公平產生了質疑。調查數據顯示,有兩成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動用過身邊的“關系”,認為自己曾因“關系”被別人“擠掉” 的應屆生比例也基本一致,約為21.5%。
[影響]
大學生就業難、期望月薪持續下降,還會導致幾個直接的負面影響:一是年輕人的不滿情緒會不斷加大,可能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二是會讓“讀書無用論”抬頭,影響中小學教育的發展。
大學生期望月薪持續下降,絕不單是大學生就業理念的事,不只是就業與經濟問題。對大學生期望月薪持續下降,建議他們“先搬兩年磚”是不負責任的。除了要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營造更公平就業環境外,政府還需大力加強社會保障工作。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看到希望。
[措施]
對此,專家建議:
一方面,大學生要調整就業理念,注意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找工作的同時,大學生應重視組織能力、道德修養、協作能力、進取心、刻苦精神、工作熱情等社會與具體用人單位所看重的“軟能力”。 其次學生需要調整好就業心態,能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定位,并努力找到自身優勢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契合點。在平時學習過程中注意抓緊素質的訓練和提高。在求職過程中盡量將自己的優勢呈現在用人公司面前,比如通過現場招聘會與企業招聘人員交流的效果就會比網絡投簡歷好的多。
另一方面,政府需要營造公平就業環境,采取措施促進就業。首先,政府應根據社會發展趨勢,大力發展服務業和軟件、動畫、手機等新興行業,開發更多適合青年人特點的工種和崗位。同時鼓勵青年學生自主創業,努力鏟除就業中不平等的限制,促進畢業生公平競爭,公平擇業。其次,加強就業引導。就業與招工同時存在“難處”,正是就業預期與現實環境的矛盾反應。應加強就業指導,幫助畢業生理性判斷就業環境,將個人理想與現實環境成功對接。
再次,完善就業服務。應充分利用好場地資源,通過舉辦校園招聘會、具體行業和不同類別等更加多樣的招聘活動,幫助用工企業和高校畢業生搭建更多對接平臺。對于那些到異地求職、到基層就業的畢業生,要嚴格落實好國家有關補貼政策,幫助他們順利就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