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11年10月以來我國多地灰霾(霧霾)天氣造成嚴重大氣污染,而迅速成為社會熱詞。
2012年全國“兩會”上,PM2.5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全社會對PM2.5的關注和重視,折射出當前我國環境污染的嚴峻性。
2013年1月9日以來,全國中東部地區陷入嚴重的霧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氣象臺將大霧藍色預警升級至黃色預警,13日10時北京甚至發布了北京氣象史上首個霾橙色預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氣污染指數接近了1000。從東北到西北,從華北到中部導致黃淮、江南地區,都出現了大范圍的重度和嚴重污染。
1月14日,亞洲開發銀行和清華大學發布一份名為《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中文版報告提出,盡管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地運用財政和行政手段治理大氣污染,但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仍有7個位于中國。
原因:
一方面主要產生于日常發電、工業生產、汽車尾氣排放等過程中的直接排放;
另一方面是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揮發性有機物等在空氣中通過化學反應產生的硝酸鹽、硫酸鹽等二次污染物。
解讀:環境污染
環境問題,涉及諸多方面,但究其實質而言,是經濟結構、生產方式、消費模式和發展道路問題。因此,從源頭上防治污染,必須從發展方式上找根源,加快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切實改變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重的增長模式,全面控制污染物產生。
從根本上遏制環境污染,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促進環境與經濟的協調融合,降低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
對策:
第一,要積極調整經濟結構。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也是從源頭上防治污染的根本之策。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形成一個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產業體系。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產品的循環利用。嚴格落實國家產業政策,堅決淘汰落后產能。
第二,大力推進環境科技進步。國際經驗表明,保持或改善環境質量,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把發展環境保護相關技術放在優先位置。必須加快落實防治水、氣、重金屬污染等重大環境科技專項,力爭在共性技術、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加大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力度,提升國產化水平,不斷降低治理成本。
第三,實行最嚴格的環保制度,以完善保護環境的各項法律法規為重點,用“鐵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切實加大對污染者的處罰力度,決不允許環境違法者逍遙法外。
第四,探索建立有利于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走出一條“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保新道路。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