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700萬大關。調查發現,不少“90后大學畢業生”開始“隱性就業”。
據悉,雖各地供需見面會舉辦得轟轟烈烈,“企業進校園招聘”時間提前,場次增多,但入場學生卻并不多。
“‘90后’找工作都不慌不忙的。”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 院大四輔導員何暢透露,他們會通過做兼職、打短工自食其力,避免“畢業即失業”。
隱性就業相對靈活,常見方式有開網店、當管家、做家教、教鋼琴、教羽毛球、教游泳、擺地攤……不再限于考研、考公務員。
而從長遠來看,要解決大學生就業難深層次結構矛盾,還需要對高等教育進行改革。全國人大代表、東華大學經濟發展與合作研究所所長嚴誠忠說,如果大學生都是市場真正需要的緊缺人才,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大學生就業難還是一個結構性的矛盾。
相關評論
@東方網:必須指出,“隱性就業”也是就業。這是畢業生務實、積極地融入社會的表現,不能因為其看似“非正式”,就戴著有色眼鏡視之。恰恰相反,相對于無業在家當“啃老族”,青年人開網店與做家教本質上是在自主創業,社會應當點贊,更應給予鼓勵和支持。
@新華網:究竟如何選擇自身的就業道路,是按部就班一塵不變,還是破釜沉舟另辟蹊徑?總而言之,每一種道路都有需要面對的阻隔,但每一條就業路上亦有收獲成果的機遇。
模擬題
對于90后大學生“隱形就業”,你怎么看?
參考解析
所謂“隱性就業”,有別于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在企事業單位就職,而是靠靈活的開網店、當家教等似乎“非正式”的活計賺錢謀生。就業者本人已經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取了報酬,而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或高校就業部門仍然將其記入失業者之列。也有了“隱性就業”的說法。這幾年,很多大學生比較青睞這種就業形式。究其原因不外如下:一是就業壓力大。每年數百萬的大學生擁向職場,求職競爭大,能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極其不易。二是社會對勞務的需求呈現多樣性。勞務的購買者更注重勞務的個性化和針對性,這為隱性就業者的出現提供了市場空間。三是求職者的就業觀念發生轉變。現在的大學生不在為原來的就業觀念所束縛,在就業時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興趣、愛好,張揚個性,展現自我。
必須給予肯定的是,隱性就業不是失業,而是就業,是由新時代所造就的新的就業形式。這種就業形式是對“顯性就業”的一種有效補充,豐富了勞務供給方式,減少了失業人群,分流了就業壓力,減緩了社會焦慮。不但為經濟注入了活力,也有助于社會穩定。從這個意義上,隱性就業未嘗不值得肯定。
也有一些專家認為,隱性就業是大學生就業的權宜之計或過渡辦法,高校應該加強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實現長遠和穩定的就業之路。這種想法還停留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由市場調節勞動力資源,沒有鐵飯碗,哪里有什么“長遠和穩定的就業”?有的只是個人積極面對人生、面對市場、面對工作的樂觀態度和奮斗精神。期望找一份工作,吃喝不愁,一生無憂,這本身就是一種和市場經濟格格不入,消極而落后的思想。隱性就業者積極面對就業形勢,尋求突破,自食其力的態度才和市場精神相契合。
如果說隱性就業確有弊端的話,那就是這種就業不便于政府管理,就業者的個人社會保障不足。嚴格地說這并非隱性就業本身之過,而是政府管理的滯后。如果就業統計方法能隨著就業形式的變化而調整,“隱性就業”可能就成為了“顯性就業”。如果社會保障方式能考慮到各類就業人員的需求,也許這些就業者的社會保障也不成問題。
因此,對于隱性就業者不應該冷眼旁觀,冷嘲熱諷,理解、包容、支持和幫助才是正道。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