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中國體育界較大規模的改革之舉始于上世紀90年代中前期,各運動項目管理中心陸續成立,提出項目協會實體化改革目標;1994年,帶有職業化改革探索的足球聯賽正式啟動;《奧運爭光計劃》和《全民健身計劃》出臺,標志著國民體質、群眾體育時代已經來臨。
北京奧運會后,中國體育正在努力推進“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的戰略轉型。在奧運個人項目中,和國際潮流矛盾最突出的網球成為嘗試職業化的先鋒。
中國選手李娜在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女單決賽中戰勝斯洛伐克選手齊布爾科娃,成為第一位捧得澳網女單冠軍的亞洲選手。李娜今日的成功,更像是給身陷舉國體制與全民健身間進退維谷的中國體育開出藥方--在舉國體制仍在擔負培養主要競技精英的現狀下,大力發展職業體育,無疑可以成為中國體育的又一突破口。
【標準表述】
[權威論述]
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我國體育工作的根本方針和任務。全民健身是全體人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涵,是每一個人成長和實現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礎。我們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習近 平,在第十二屆全國運動會即將開幕會上
我們每個人的夢想、體育強國夢都與中國夢緊密相連,奧林匹克運動就是要推動群眾性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其中,全面體育要分類指導,從娃娃抓起。
--習近 平總書記在索契參加冬奧會開幕式講話
通過設立“全民健身日”和實施《全民健身條例》,老百姓從中獲得的最大實惠應該就是健康。下一步,體育總局要按照《全民健身計劃》的要求,在建立覆蓋城鄉、比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為百姓健身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
社會組織是體育發展的“腳”,有了這雙腳,全民健身才能更踏實地接地氣。很多全民健身活動由政府部門來做,人手不夠,結果流于形式還不接地氣,其實很大一部分可以放手交給社會組織去做,政府對其中的佼佼者給予資金和技術等支持,扶持其更好發展。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任海
健身需求多元化,健身形式個性化是發展的趨勢,也應當倡導因地制宜。比如,增加力量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完全可以利用自身體重去巧練。正因為如此,群體工作要從以往的“硬件”為主向“軟硬兼施”轉變。“場館設施等硬件還要繼續建,但同時也要在體育組織的培育、科學健身的宣傳等‘軟件’上下功夫”。像無限極世界行走日等活動,倡導以最簡便的形式參與健身,就獲得了民間熱烈的響應。
--首都體育學院院長鐘秉樞
“中國是泱泱大國,要贏得起,也要輸得起。不要過分地追求金牌的功能,靠多拿金牌證明中國人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已完成,中國體育要實現更高的目標,為增強全民體質、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服務,為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多作貢獻,所以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群眾體育,這才是成為體育強國的根本,回到體育的本質。現在是最好的機遇,群眾體育上去了,才能出現人才群,田徑、游泳、集體球類項目等才能有雄厚的人才基礎,才能促進競技體育真正搞上去。”
--國家體育總局原局長袁偉民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