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威論述]
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
——習近 平
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習近 平
[公車改革的原因]
新中國成立以來,公務用車一直實行實物供給制度,對保障公務出行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傳統公務用車制度越來越難以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社會對此反映強烈。
第一、公務用車造成了巨大的財政浪費
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執行數為71億元,其中公車消費在“三公”經費占比達60%左右。從各地公開的“三公”經費看,地方公車消費的占比更高。此次公車改革的原則之一,是改革后公務交通補貼支出總額必須低于改革前的公車運行支出總額。因此改革將節約政府開支,促進建立節約型政府,把更多的財政資金用在事關民生的刀刃上。
第二、公務用車損害了黨政機關的形象和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多年來,公務用車超編超標準配備、使用費用偏高、公車私用嚴重、公車使用效率偏低等“公車數宗罪”飽受公眾詬病,豪華公車滿足了一些領導干部的享樂欲望,也強化了他們的特權意識,但與群眾漸行漸遠。
第三、公務用車改革是加強廉政建設的需要
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舉措,是轉變政府職能、推進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順應民意、維護黨和政府形象的迫切要求。
[公車改革的示范意義]
公車改革曾是“深水區”改革難推進的典型代表。所以公車改革的示范意義,不僅在于遏制公車浪費和腐敗本身,更是為更多深水區的改革破題、積累經驗。
公車改革是毋庸置疑的“老大難”問題,輿論呼吁了很多年,有地方也陸續地進行試點,但效果難言樂觀。這次公車改革全面啟動,方案內容契合社會預期,而公車改革啟動本身也再次釋放了強烈的改革信號。全面深化改革已經開始在這些“老大難”的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敢于“啃硬骨頭”,不再讓一些改革議程懸而不決。
“從群眾最期盼領域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這是本屆政府對于改革的態度。全力推進公車改革,正是這一態度的明確體現。
改革早已進入“深水區”,很多問題“議而難決、決而難行、行而難破”,公車改革無疑曾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這些領域沒有根本性突破,改革就無法全面推進。從這個層面說,公車改革的示范意義,不僅在于遏制公車浪費和腐敗本身,而且是在為更多“深水區”的改革破題、積累經驗。
[對策措施]
公車改革的原則確立之后,關鍵是落實。將這項改革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對規范權力運行、樹立改革威信、贏得世道人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注重落實,避免鉆制度的空子
方案規定,“確因環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參改的,允許以適當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車實物保障”。如果監管不力,一些干部不僅會緊抓公車不放,甚至可能同時騙領補貼。另外,在過往各地的改革中經常發現,一些職能部門的領導一邊領取補貼,一邊以“借用”的名義長期使用企業的車輛,這種腐敗現象在本輪改革中也要引起足夠的警惕。同時,在本輪公車改革中,還要特別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門,以公務交通補貼的名義變相發放福利。
第二、充分發揮監督的作用
一些領導干部在既得利益受損的時候,總會采取各種變通手段蒙混過關,大搞“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公車改革是自上而下、統一部署的改革,要想突破利益群體的阻撓和“變通”,確保各項方針政策落實,離不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審計機關、司法機關的通力合作。同時,公車改革過程中,還必須發揮社情民意和單位內部職工廣泛的監督作用,以群眾監督、輿論監督助力消除固有利益格局的阻礙,推動改革走向成功。
第三、要防止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現象
過往有些地方的公車貨幣化改革,也規定領取了交通補貼的公務員不再使用公車,實際效果卻不如預期,個別地方還出現“補貼一分不少,公車一輛不減”怪象,皆因為“下有對策”難度不高。此次改革,“取消一般公務用車”很明確、易執行,但在保留項中出現“其他車輛”字眼,如若沒有進一步明晰、精細,它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專供變通的“口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