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材料】
1.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成為21世紀人類發展最大的挑戰之一。隨著中國近年來經濟的飛速發展,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在急劇增加。根據最新估計,中國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的第一大國。因此,隨著氣候變化影響的加劇,中國也已經面臨來自世界的越來越多的減排壓力。中國的節能減排不僅僅是出于對國際壓力的反應,而是有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內在要求。從可持續發展到科學發展再到現在提出的綠色發展,這體現了中國人發展理念的創新,甚至也可以說是對世界的發展理念的貢獻。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對中國來說是一個很巨大的挑戰,但同時又是一個契機,中國需要把握住這次發動甚至領導“綠色工業革命”的機會,走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2012年10月11日,商務部副部長王超表示,當前綠色發展已大勢所趨,投資促進工作要做好節能環保、服務業等重點產業領域的工作。新形勢下,投資促進工作要為實現我國經濟平衡、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大局服務,必須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
2.盡管“綠色發展”寫入了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但由于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及發展階段的制約,綠色發展理念尚未全面形成。地方政府對綠色發展認識不深刻,重發展、輕保護問題突出,過度追求經濟增長速度,不僅付出了巨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同時導致產業結構調整艱難,綠色轉型進展緩慢;企業單純追求利潤而無視環境損害成本,綠色價值和道德理念缺失,環保責任意識不強;公眾節儉及環保意識淡薄等。盡管我國在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循環經濟發展等方面已經具有相應的發展戰略級制度安排,但現有的綠色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及制度安排不系統、不全面、不完善。同時,由于缺乏上位戰略統領,資源環境政策與經濟發展政策存在不協調甚至相互矛盾的問題,例如,促進風電和水電的發展有利于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但由此也帶來生態環境負面影響,對此缺乏綜合評估。
當前我國涉及綠色經濟的管理部門較多,包括發展改革、國土、環保、水利、農業等,各部門之間未建立起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中央和地方在綠色經濟發展方面缺乏統一行動,綠色經濟發展的統計體系和政績考核機制都尚未建立,發展綠色經濟的市場機制尚不完善。與此同時,由于資源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產生矛盾相關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政策法規在實際執行中出現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
我國產業總體能源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土地和水資源等利用效率低;工業落后產能與過剩產能問題突出,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整體技術水平不高;服務業發展滯后,技術含量低,結構不合理;新興產業很大程度上靠政府補貼推動,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總體來說,我國產業綠色化程度較低。新興領域的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關鍵技術。例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新型煤化工等新型能源的發展都缺乏關鍵技術,可再生能源發電并網技術有待攻克;新能源汽車的關鍵部件動力電池,在性能和成本上還難以滿足整車使用需求,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瓶頸。
發展綠色經濟,首先需要不斷提高政府、企業和公眾對綠色經濟的理解和認識,其中提高各級決策者的綠色經濟意識尤為重要。在當前體制框架下,要從中央層次改革政績考核體系,改變以經濟總量和速度指標為中心的考核方法,從對GDP的簡單考核轉變為對促進經濟增長、保護生態環境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綠色就業等綜合指標的考核,促進地方和各部門朝著有利于發展綠色經濟的方向制定政策和行動計劃。聯合國負責經濟和社會事務的副秘書長沙祖康表示,發展中國家處于向綠色經濟的初級階段,需要廣泛的國際合作,特別是需要發達國家在技術轉讓、能力建設等方面給予更充分的支持。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