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時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支持互聯網發展,同時堅持依法管理互聯網,嚴厲打擊網絡侵權、竊密等違法犯罪行為,在發展中做好監管工作,讓互聯網更好成長。這代表國家層面再次就網絡侵權問題發聲。
僅用了20年左右的時間,我國已邁入互聯網大國行列。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18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358萬人。與此同時,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億,年增長率為19.1%。如此泱泱互聯網大國,正面臨著快速發展帶來的后遺癥,人肉搜索,網絡謾罵,個人信息泄露,網民時常遭受垃圾網站與信息的騷擾,網絡著作權被侵害等等。曾被人們寄予厚望、可能帶來更為自由、民主的互聯網,其生態狀況堪憂。
若批評無自由,贊美則沒意義。其實,若自由權利不與責任義務相連接,也無意義。因為,當自由權利被無限放大,在現代社會里就喪失了實現路徑。網絡侵權不是這一兩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伴隨著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以及它對我們生活世界的連接加深,各種網絡侵權行為有增無減。當我們對網絡的需求愈發增大,網絡應用重心已從生活娛樂逐步向社會經濟領域滲透這一矛盾更凸顯。截至2013年12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02億;使用網上支付的用戶規模達到2.60億,用戶年增長3955萬,增長率為17.9%,使用率提升至42.1%。網民們對網絡信任和安全的要求也日漸提高,構筑健康的網絡生態成為人心所向。
誠如斯圖爾特·布蘭德所言:“人的天性是沒有多大變化的。”面對瘋長的欲望,作為社會化的我們就需要法律等手段來保障社會運行的順暢。今年10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了《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并于10日正式施行。全文19條,首次劃定了個人信息保護的范圍,涉及網絡平臺規避責任,有償刪帖,網絡水軍等多方面。它的出臺細化了網絡行為規范,為依法嚴打網絡侵權提供了可供操作的有力抓手,開啟了治理利用網絡侵害人身權益行為的新征途。
但這還是不夠的。現行的法律建設明顯落后于網絡發展的現狀。目前我國網絡的立法集中在部門規定層次上,未能從宏觀層面予以把握和規范。且該領域的多數法律法規針對本行業或本領域在計算機網絡中的安全和使用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規范網絡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存在各自為政、交叉重復等問題。再 者,現有的法律法規不少是看上去很美而已,條文規范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強,導致執法效力不高,良善法律法規淪為一紙空文。國家加快從互聯網領域的頂層設計是關鍵,也是當務之急。
加強普法宣傳,提高人們的法律意識任重而道遠,不可偏廢。不少人以為互聯網世界是法律空白的真空地帶,其在互聯網世界里的言語和行為可以不受法律道德的約束。其實,現實世界是有規有矩的,互聯網世界是現實世界的組成部分,同樣有規有矩。在互聯網世界里,個人自由權利的實現也同樣以不侵害他人行使同等自由權利為前提。網絡侵權,破壞網絡環境、擾亂網絡秩序、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為,理應接受相應的法律懲罰。加強這些方面的普法宣傳,讓人們知曉互聯網世界的行為規范,從源頭降低網絡生態烏煙瘴氣的可能性。再者,從孩子入手,從學校教育開始,從小培育合格的互聯網時代人。
互聯網本身不會造就烏托邦,不會造就民主,也不會造就自由。真正能帶來這些變化的是你我,每一個活生生的個體。你是什么樣,中國便是什么樣。同理,你是什么樣,互聯網世界便是什么樣。他律和自律相結合,才可能帶給我們所希冀的健康網絡生態,而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的更幸福更健康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考試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