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素材】
[標題示例]
1、“美麗中國”建設當不畏霧霾遮望眼
2、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
3、用生態文明托起“美麗中國”
4、“水陸空”治污是美麗中國諾言
5、生態文明編織美麗中國夢
[開頭示例]
1.“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拉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霧霾籠罩之下,類似的戲謔之言,在網絡上已不鮮見,所引發的笑容多少也有些尷尬。毫無疑問,治理霧霾,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
2.入冬以來,霧霾來襲,從北方到南方,我們經歷著一場大自然對我們的洗禮,連連大霧,霾霾塵沙,恣意地肆掠著我們的大地,一場面對生態文明的思考沉積在了大家的心頭,國家富強了,經濟發展了,大家的生活條件好了,但曾經的那些“青山綠水”卻逐漸地失去了靚麗的“色彩”。
3.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森林、濕地、荒漠三個生態系統,覆蓋了我國近2/3的國土面積。建設和保護好這三大生態系統,為實現中國夢創造良好生態、奠定生態基礎,林業擔負著重大任務和神圣使命。
4.要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以建設生態文明為總目標,以改善生態改善民生為總任務,加快發展現代林業,全面提升生態林業民生林業發展水平,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推動我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5.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美麗天津已經謀篇布局,盡管任務繁重而艱巨,只要我們共同營造保護生態的良好風氣,把綠色環保理念內化為自覺行動,由點到面、由表及里,實現城市外在美與內涵美的和諧統一、生態環境與發展環境共同提升,就能在創造中享有美麗、在建設中獲得更加美好的生活。
[結尾示例]
1.“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氣不好是小事”心態來應對突發情況,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圖自己方便、不管環境負擔。只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我們才可能擁有天藍、地綠、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
2.推進生態文明,必定是自覺踐行科學發展的產物。因此,“美麗中國”既表現為“青山綠水”、“秀美山川”等承載的人與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和諧統一,是實現資源節約與環境友好的顯性表達,更體現于整個民眾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整個民族精神風貌、核心價值觀等因素之上,是構成整個民族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
3.因此,我們要時刻警醒,特別是在當前我國進入快發展、大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實現“中國夢”仍需付出巨大努力。我們應該行動起來,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從政府到個人,從社會到身邊,時時處處、點點滴滴,用行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行動編織“美麗中國夢”,為“中國夢”增添更多的色彩。
4.“問渠那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治理河水污染還要從源頭做起,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和魄力,轉變觀念重視環境,放棄唯經濟發展是尊的理念,必定能實現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優美環境。
5.水資源立法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態的、開放的、發展的。因此我們“要繼續開展調查研究,出臺新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不斷健全水法規體系,逐步規范人們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行為,以科學、可行的法律制度來保障和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范文】
調整經濟結構 治理大氣污染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詩中如畫般的景色,現在卻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近年來,我國一些地區深受霧霾之害,不少傳統工業城市在世界污染最嚴重榜單上“榜上有名”,垃圾圍城甚至死豬漂河成為困擾居民的難題。因此,調整落后的經濟結構,已經迫在眉睫,治理群眾關心的污染問題,還大自然山青水凈天藍。
[背景概括,話題導入]
環境狀況與人的健康狀況息息相關,優良的環境越來越成為城鄉居民的普遍追求。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條底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環境既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又受到人的生產生活深刻影響。由于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為了一己之私而肆無忌憚地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攀比并炫耀般的過“高品質”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出大量廢氣、毒氣,導致了空氣污染、環境惡化,并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體健康,給經濟發展帶來重大損失。在華夏大地上到處肆虐的霧霾,與粗放型發展方式有關,根子在于重型化、“兩高一低”的經濟結構,因此,治理污染也必須著力從調整經濟結構入手。
[指出問題,揭示癥結]
整治大氣污染需要調整產業發展結構。當前,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在我國生產結構中占據著相當大的部分,并且低水平重復生產,既浪費了資源,又污染了環境。而符合低碳環保型、高技術特征的戰略型新興產業卻沒有取得應有的地位。因此我們應調整生產結構,調整高耗能、高污染為主的產業結構為低碳環保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如此,既可提高我國的競爭力,又可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一]
整治大氣污染需要調整產品需求結構。生產決定消費,消費對生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些不文明的消費方式刺激了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如一些人駕駛大排量高耗油的汽車,住高耗能不節能的建筑。因此,政府應當調整需求結構出臺措施抑制奢侈品的生產和銷售,并倡導低碳節能環保的消費方式。不僅可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還可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既上承天意又下順民心。[提出對策二]
整治大氣污染需要調整資源投入結構。近幾年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物質資源消耗的大幅增長為支撐的,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的增長格局難以長期保持下去。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應由由主要依靠物質消費,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既有利于建設創新國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又可以節約能源,為整治大氣環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提出對策三]
“舉大事,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整治污染是得民心、順民意的好事,也是順應自然規律的明智之舉。只要政府與企業、社會合力,共同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一定能讓舉國人民擁有生態環保、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總結思路,預示成效]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考試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