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建設創新型國家
【背景鏈接】
我們有創新發展的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事業,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立起全面獨立的科研體系,形成了規模宏大的科學技術隊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今天,“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依然在我們的耳畔回響,“科學的春天”依然在祖國的天空上播灑陽光,科教興國戰略依然給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著強大驅動。
創新型國家是具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即具有強大的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國家;是依靠自主創新推進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發展的國家;是掌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不受制于人的國家。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黨中央綜合分析國內外大勢、立足國家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建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習近平對辦好試驗區十分關注,多次作出指示和批示。截止2014年11月,天津、江蘇蘇州、浙江舟山、重慶兩江、河北曹妃甸、遼寧大連、福建平潭等地區均已獲批成立或申報試點自貿區。
近年來,阿里巴巴集團在雙11促銷、互聯網金融、手機軟件打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引領互聯網經濟風向,成為中國經濟和企業充滿創新活力的標志。創新并不遙遠,業態和技術創新已深入千家萬戶,必將給百姓生活和消費模式帶來革新性的轉變。
【標準表述】
[為什么要建設創新型國家]
從歷史來看,創新決定著國家的未來。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自古以來,科學技術就以一種不可逆轉、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16世紀以來,世界發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力量格局。從某種意義上說,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中華民族是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為世界貢獻了無數科技創新成果,也使我國長期居于世界強國之列。然而,明代尤其是鴉片戰爭后,中國更是一次次被經濟總量、人口規模、領土幅員遠遠不如自己的國家打敗。歷史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能單就經濟總量大小而定,一個民族是否強盛也不能單憑人口規模、領土幅員多寡而定。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要求我們必須創新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科技創新活動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為創新體系的競爭,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占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先機。我們不能在這場科技創新的大賽場上落伍,必須迎頭趕上、奮起直追、力爭超越。
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實條件,要求我們必須要創新驅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經濟規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強,我國經濟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優。主要依靠資源等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是不可持續的。現在,世界發達水平人口全部加起來是10億人左右,而我國有13億多人,全部進入現代化,那就意味著世界發達水平人口要翻一番多。老路走不通,新路在科技創新上,就在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轉變上。
把握科技發展主動權,實現發展彎道超車的需要。
當前,科技創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應用極有可能重塑全球經濟結構,使產業和經濟競爭的賽場發生轉換。在傳統科技的國際發展賽場上,規則別人都制定好了,我們可以加入,但必須按照已經設定的規則來賽,沒有更多主動權。如果我們沒有一招鮮、幾招鮮,沒有參與或主導新賽場建設的能力,那我們就缺少了機會。我國能否在未來發展中后來居上、彎道超車,主要就看我們能否在創新驅動發展上邁出實實在在的步伐。
[問題分析]
一是從總體上看,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不能總是指望依賴他人的科技成果來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國家的技術附庸,永遠跟在別人的后面亦步亦趨。
二是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多年來,我國一直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其中一個重要癥結就在于科技創新鏈條上存在著諸多體制機制關卡,創新和轉化各個環節銜接不夠緊密。就像接力賽一樣,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沒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兒跑。
三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我們在科技隊伍上面對著嚴峻挑戰,創新型科技人才結構性不足矛盾突出,世界級科技大師缺乏,領軍人才、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同生產和創新實踐脫節。
[權威論述]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
——習近 平
技術和糧食一樣,靠別人靠不住,要端自己的飯碗,自立才能自強。
——習近 平
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要發展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加強技術創新,加快信息化、工業化融合。
——習 近平
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就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的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的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
——習 近平
“聰者聽于無聲,明者見于未形。”科技創新永無止境。科技競爭就像短道速滑,我們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誰速度更快、誰的速度更能持續。
——習近 平
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對國家和民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決策,想好了、想定了就要決斷,不然就可能與歷史機遇失之交臂,甚至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習近 平
創新是我國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和關鍵舉措。中國經濟升級,創新是旗幟,是脊梁!
——李 克強
科學的存在全靠它的新發現,如果沒有新發現,科學便死了。
——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
已經創造出來的東西比起有待創造的東西來說,是微不足道的。
——法國作家雨果
[創新古語]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如何建設創新型國家]
一是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通過深化改革,進一步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讓市場真正成為配置創新資源的力量,讓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政府在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領域要積極作為,加強支持和協調,總體確定技術方向和路線,用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和重大工程等抓手,集中力量搶占制高點。
二是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努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當務之急是要健全激勵機制、完善政策環境,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激發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障礙,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三是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
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支持和幫助科技人員創新創業。要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形成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育人環境。要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制定更加積極的國際人才引進計劃,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人才到我國工作。
四是著力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引導企業和社會增加研發投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完善推動企業技術創新的稅收政策,加大資本市場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力度。五是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要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并同國際科技界攜手努力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作出應有貢獻。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公務員考試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566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