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11月2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對外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旨在指導各地推廣和應用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充分發揮城市綠地、道路、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標準表述】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目前我國99%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從管道里集中快排。強降雨一來就感覺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夠用,而且許多嚴重缺水的城市就這么讓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據專家統計,過去3年內,全國有超過360個城市遭遇過內澇,其中60多個城市單次內澇淹水時間超過12個小時,淹水深度超過0.5米。
【具體措施】
一、扭轉觀念,建設海綿城市
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今后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二、保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海綿城市
要保護好現有河流、湖泊、溝渠等“海綿體”。通過科學合理劃定城市的“藍線”、“綠線”等開發邊界,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對于已經受到破壞的“海綿體”,要綜合運用生物、生態手段進行修復,維持城市健康自然的水文特征。
三、創建一定規模的“海綿體”,建設海綿城市
在城市建設中優先采用具有滲透、調蓄、凈化等“海綿”功能的雨水源頭控制和綜合利用設施,提高“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比例。城市中的綠地應充分“沉下去”,同時,根據城市排水防澇的實際需求,適當開挖河湖溝渠、擴充水域,以促進雨水的調蓄、滲透和凈化。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