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新世紀以來第十二個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這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意義重大。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和考驗。如何在經濟增速放緩的條件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如何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一號文件提出了哪些新思路和新舉措?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發展:探尋農業轉型新路徑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近年來,我國糧食實現“十一連增”,農民增收實現“十一連快”,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突出成就。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有著一系列新的課題亟須破解。
目前,主要農產品國際國內價格倒掛,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漲,農業受到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同時,日益稀缺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正對農業生產高投入高產出的發展模式亮起“紅燈”,農業發展面臨的空間越發狹窄。
“面對這種嚴峻的形勢,中國農業必須轉變發展方式,用新的思路破解發展中面臨的新問題!敝醒朕r村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指出,一號文件提出,把農業發展從主要追求產量和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轉到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上來。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指出,一號文件在第一部分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進行了詳細闡釋和論述,從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強化科技創新驅動、推進農業生態治理等方面提出了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具體路徑,提出了很多詳細的舉措和部署,極具針對性和指導性。
從內部發力到內外聯動:拓展農民增收新渠道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實現“十一連快”、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然而,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占農民收入大頭的打工收入和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增長難度加大。
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工資性收入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占45.3%,家庭經營純收入占42.6%,其中種植業收入占24.6%。
“我們看到,種植業對農民增收貢獻已經降到四分之一以下,這種情況下,農業支持政策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成為一個新的挑戰。”陳錫文分析說,農民增收要有更寬的視野,不僅要在農業內部拉長產業鏈,更要注重內外聯動,從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page]
“在外部環境上,一號文件提出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來促進農民增收!敝袊r科院農經所所長秦富指出,在農業投入中,我們要明確一個原則,那就是不僅要把財政支農的蛋糕做大,而且要在加強資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率上下功夫。因此,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意義深遠。
“一號文件還特別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外部增收渠道!鼻馗徽f,要從初級的農業種養業催生和拓展出加工、流通、銷售等新環節,形成“一產接二連三”的互動型、融合型發展模式,打造“第六產業”。
從單向突進到綜合破題:建設美麗宜居新農村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近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但當前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依然較低,農村的人居環境還需要大力改善。
對此,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水平,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目前,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農村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需要加大投入,公共服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敝醒朕r村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未來,新農村建設要由單向突進向綜合發展邁進,不僅注重改善改變村容村貌,更要注重發展農村經濟,持續增加農民收入;要由“物”的新農村向“人”的新農村邁進,不僅重視保障農民物質利益,而且重視尊重農民的財產權益和民主權利;要由城鄉分割向城鄉一體化邁進,不僅強調立足于促進農村自身的發展,而且重視城市帶動農村,加快破除城鄉二元結構。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研究員李國祥指出,一號文件在強調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強調公共服務水平及文化建設,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傳承鄉村文明,實現由“物”到“人”的轉變,內涵更為豐富。在推進路徑上,文件首次提出“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建設”,這將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更廣闊的資金渠道。
從頂層設計到試點試驗:改革激發農村新活力
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離不開改革動力的強力推動和依法治國的體制保障。
“為此,一號文件在第四和第五部分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和加強農村法治建設進行了詳細闡述,這是一個很大的亮點!睆垥陨秸f。
“對全面深化改革,一號文件提出‘完善頂層設計,抓好試點試驗’的原則要求,并提出了多項改革舉措!鼻馗环治稣f,文件對如何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探索農村集體所有制有效實現形式以及農村土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宅基地這“三塊地”的改革方向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文件部署的這些改革,意在通過市場化手段,激活被長期壓抑的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和農村產權,實現其有序流動和合理配置,更好地保障農民的土地權利,讓農村‘沉睡的資本’活起來,進一步激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睆垥陨秸f。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