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決定從2014年10月1日啟動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統籌推進城鄉養老保障體系建設,促進機關事業單位深化改革。
19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在國新辦發布會上表示,配合這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需要完善工資制度。胡曉義進一步透露,國辦已為此轉發了三個實施方案,一是公務員基本工資的調整,二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基本工資的調整,三是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的調整。
這一消息再次引發社會對公務員工資改革的關注。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此前也曾表示,這次機關事業單位養老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統一、五個同步”,明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在增加工資的同時實行個人繳費”。有關專家表示,在加快調整公務員工資制度的同時,要注意規范公務員的薪酬待遇,要讓相關福利待遇透明化、顯性化。
工資結構亟待優化
■要點: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首先就是要解決工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使基本工資占主體,優化工資結構。
最近,有關公務員將漲薪的傳言不斷,甚至有媒體報道稱,公務員工資即將大幅提高六成。在中國勞動學會副會長兼薪酬專業委員會會長蘇海南看來,這一說法是不準確的,容易引發錯誤理解。
“不是‘漲工資’,而是‘調結構’。”蘇海南強調。
蘇海南指出,這里所稱“相當人員”,應該是指企業的管理人員。在這個對比過程中,可以劃分若干對照組,比如全部公務員對所有企業管理人員的平均工資、公務員對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平均工資。而公務員當中的司局級、處級、科級和科員與企業可比層級管理人員,比較起來得出的結論又不一樣。
為了確保公務員工資水平的合理性,北師大收入分配與貧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實建議,引入第三方機構,成立“公務員薪酬委員會”。由委員會的專家通過調研拿出工資調整方案,然后經多方協商論證決定。然后建立“微調”機制,綜合考慮經濟發展、財政收入、物價變動、市場工資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不斷進行調整。
養老改革亟待公平化
■要點:機關事業單位不會“吃”企業的養老基金。
胡曉義明確表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不會“吃”企業職工的養老金,絕大多數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養老待遇不會降低。
國務院日前發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第六條中明確規定: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單獨建賬,與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基金分別管理使用。胡曉義表示,考慮到撫養比的不平衡,更不應該和企業的養老保險基金混用,還是要堅持以財政供款為主的資金渠道。所以落實決定關于單獨建賬、基金分別管理使用,就不會出現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之后“吃”企業結存基金的情況。
“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將來的負擔會越來越重,這需要做長期的制度安排。”胡曉義說,就現實財政能力而言,完全可以安排好現在的在職職工繳費和退休人員養老金發放。但對長遠的資金平衡問題要積極采取措施,妥善解決。
“這次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如果只是改基本的制度還是不完整的。所以這次統籌考慮了基本制度改革和多層次體系建設,這樣就把職業年金的設計引入到改革內容中。”胡曉義表示,公務員收入的供款渠道只有財政,所以建立職業年金制度財政是唯一的供款渠道,不允許機關自籌自支搞小金庫。至于說到制度公平的問題,問題的實質在于如何引導企業年金更快發展,使更多的企業職工能夠不但有基本養老保險保障,而且有補充養老保險的補充保障,這樣有利于整個社會公平。
目前,企業年金有2200多萬職工參加,積累了7400多億元資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了鼓勵企業年金發展,政府部門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企業年金繳費的稅收優惠政策等等。
“從政策設計上考慮,顯然我們希望改革后大家的待遇水平不降低,而且能隨著經濟發展有所提升,這是政策考慮的基點。”胡曉義說,“從這個基點出發,至少我有這樣的信心,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如果不是極特殊情況,待遇水平都會有所增加,至少是不降低。”
目前公務員工資制度是2006年《公務員法》出臺后實施的,總體實施平穩。不過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工資結構不合理,基本工資比重低,津補貼部分比重高,公務員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尚未建立,向基層傾斜不夠,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亟待推進。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