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3年9月7日,習近平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談到環境保護問題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中國要實現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中國明確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我們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戰略任務,給子孫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要求黨和政府在謀劃發展時,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建設必須統籌兼顧;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求政府必須在生態環保上體現出責任擔當,保護生態環境也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態環境也是改善民生,生態環保工作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戰演練】
閱讀背景材料,以“環境民生”為主題,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
1.參考“背景材料”,觀點明確,內容充實,結構完整,語言生動;
2.聯系實際,分析具體,條理清楚,忌堆砌對策;
3.總字數800-1000字。
【參考例文】
保護環境是保障民生之本
人類之于空氣和水源等的需求猶如魚對水的渴求,猶如綠葉需要陽光的照耀,空氣和水伴隨著人類生命的每一刻。但由于人們一味追求GDP的飛躍,而不斷向環境釋放垃圾的“緩存”,致使如今的環境不堪重負:“霧霾”天氣出現、水質污染嚴重,曾經的青山綠水變成了霧山污水。習近平主席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環境,讓人居環境更加和諧,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題中之意。
經濟發展不能以污染環境為代價。中國曾長期依靠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求得自身發展,然而,從經濟發展與環保之間的關系來講,如果繼續打著“靠天吃飯”的旗號而不作為,一味地發展經濟,中國的土地、空氣和水將會繼續受到污染,我們這一代人以及后人的生存環境將會更加惡劣。我們如果按照這條道走下去的話,勢必會引發社會政治危機。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走過的路,基本上是過分強調GDP的增長,而忽略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如果說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某種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那么這種發展付出了很大的環境代價,為此買單的是我們當代的每個國民乃至我們的后代。
環境的好壞依賴于人類的保護。每個人都是環境的參與者與享用者,人們依賴于大自然的饋贈;而人們對于環境的不斷索取之余,回饋給自然界的往往是:來自汽車的尾氣、來自建筑工地的揚塵、來自工廠的排放物、來自煤炭燃燒的煙塵……可見,要想從根本上改善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從根本上還是人類自身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惠及環境,即是惠及自身。保護環境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之計。因此,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推動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需要各級政府真抓實干的努力,真正將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建設天藍、地綠、山青、水凈的美好環境。
環境污染后人人都是受害者,環境美好人人都是受益者。我們在充分認識到環境污染問題的所在時,更應該以實際行動來加強對環境的保護,切忌將環境保護事業變成“紙上談兵”的假象。只有把環境保護的事業落實到實處,才能切實保障人民的生活品質、保障民生,才能保證我們的子孫后代擁有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