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秀該秀什么?最近國家新聞廣電總局為此頻頻出手。繼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后,8月25日,總局再度舉辦真人秀節目培訓班,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田進在發言中重申,真人秀節目要摒棄講排場、拼明星的錯誤做法,吸納更多各行各業基層群眾參與。
國人愛去韓國掃貨,“掃”的不只是化妝品,還有綜藝節目。近年來我國向韓國購買的綜藝節目版權多不勝數,從暖暖的《爸爸去哪兒》到殘酷開撕的《奔跑吧,兄弟》,從雄性激素甚高的《極限挑戰》到青蔥歲月的《我去上學啦》,無一不是擁有韓國血統。這些韓國血統部分來自正規渠道的IP引進,也有一些號稱只是“創意借鑒”“創意撞車”“節目名巧合”……
模式雖然是舶來品,但在用人方面我們的真人秀卻是“青出于藍”。據說,中國版《奔跑吧兄弟》隊長鄧超一集的收入是100萬元人民幣,而韓國原版隊長劉在石在《running man》里一集收入折合人民幣才六萬元,鄧超跑一季,劉在石就得跑四年。可鄧超還不算最貴的,黃磊玩《極限挑戰》一季開價不菲,近來火到不行的劉燁父子一天錄制就穩賺450萬……盡管價格高昂,但制作方卻從不退縮,熱衷于請國內影視圈里的一線大牌明星,拼話題拼排場,力求“不輸人也不輸陣”。
不少綜藝真人秀一季制作費被明星片酬推高,有的甚至高達十幾億元。可韓國作為綜藝節目的鼻祖,請的明星都是“白菜價”的,大部分綜藝節目并沒有太多一線大咖參與,有的甚至是免費出場。相反,綜藝節目的編劇卻是高薪聘請的,編劇的出場費甚至占了節目費用的三分之一。也許就是這種“重編劇輕明星”的模式,讓韓國綜藝節目創意迭出,不斷推陳出新,不拼明星拼想法、用剪接包裝取悅觀眾,這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想法不謀而合。為什么?因為真人秀過度陷入明星效應,雖然直接滿足了觀眾的“獵奇心”,但長期下來“窺私”心理被無限滿足,容易造成綜藝節目只重噱頭,不重深度,嘩眾取寵而內容淺薄。
降低明星效應,就要講求貼近性。要貼近,就要傳遞出本土味!段胰ド蠈W啦》中國版在本土化方面就可圈可點,與韓國原版相比,少了很多明星做“壞事”、出丑的橋段,而是側重于反映真實的國內學生生活狀態,用本土化的教學方式來呈現校園正能量,不失為綜藝節目本土化的方向之一。另外,正如田進所說,綜藝節目“吸納更多各行各業基層群眾參與”,《夢想改造家》這檔家裝節目盡管零明星卻依然給觀眾滿滿的溫暖,節目組請來國內優秀的室內設計師,在上海、北京、廣州等地幫有住房困難的家庭進行房屋改裝。這檔真人秀節目從不秀“窺私”、少秀家庭矛盾,秀的是對社會基層群眾的人文關懷。沒有熱鬧的話題,卻有設計師們的貼心。一柜一椅總關情,當參與節目的群眾看到住了幾十年的逼仄房子變得明亮溫暖,他們的笑中有淚,正是綜藝節目所應該秀出來的“真”。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