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材料閱讀
日前,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專門針對網售面膜產品非法添加問題的監督性風險監測結果。經過篩選和甄別,工作人員從各大電商平臺和一些微信賣家處共購買了各類功效面膜137個,對化妝品中的禁用物質糖皮質激素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網售面膜產品的安全性不容樂觀,有33個面膜樣品檢出非法添加了糖皮質激素,占總抽檢樣品的24.1%。
據了解,一些違規添加了糖皮質激素的面膜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達到速效美白、嫩膚的作用,但是如果長期使用,人體皮膚會產生激素依賴癥狀,停用后反而會加重皮膚問題。因此治理好面膜網絡監管,尤為重要。
申論熱點獨家模擬題及詳細解析
模擬題
白紙黑字的抽檢結果,又一次坐實了“網售商品”不甚靠譜的固有印象。面膜鴉片當中的糖皮質激素,對于人體的皮膚是很有壞處的,因此針對于網上出現的鴉片戰爭,我們該如何進行看待?
此次面膜抽檢之所以引爆輿論場,最大的看點當然在于被稱為“面膜鴉片”的糖皮質激素。經由這一生動而形象的概念轉化,原本生僻復雜的專業詞匯,一下子被公眾所理解、所熟識。這之后,人們自然而然生會生發出一種心有余悸的恐懼感……的確“面膜鴉片”的存在,最直觀暴露出網售面膜的亂象之深。然而,借由此事所折射出的,網售化妝品、乃至于所有網售商品的系統性風險,顯然遠不止于此。
合理的邏輯猜想在于,一個敢于肆無忌憚添加違禁物的產業,勢必可以做得更多、走得更遠。試問,花樣繁多的網售面膜,是不是符合相關國標中的其他要求?比如說包裝是否規范,有毒物質、菌落數量是否超標等等——倘若對網售面膜進行一次全方位、全覆蓋的抽檢,結果想必會更不容樂觀。令人尷尬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購買行為通過電商平臺發生,所謂的產品標準、公共監管卻未能充分地與之匹配。在此背景下,網售產品的品質注定很難保證。
“面膜鴉片”大行其道,無疑再一次提示我們,那套線下的治理經驗、治理手段和治理成果,未必能夠對線上的銷售者產生足夠威懾。如果不能適應電商模式而設計出專門的準入許可以及登記備案制度,更多不合格、不合法的產品將繼續堂而皇之地售賣下去。而且,隨著網售產品“講故事”的技巧越發純熟、往熟人圈子的滲透愈發深入,其與生俱來的風險只會被繼續放大。現實如此,便越是需要相關職能部門盡早行動,拿出一攬子成熟的解決方案。
先有公共監管和網購模式的結構性矛盾,才有諸如“面膜鴉片”的諸般惡果。明乎此,我們更該看到“個案”之中的共性,并以此為起點,盡早開啟系統性的全面治理。
當前,無論網絡還是實體美容店所主推的面膜,許多都號稱具有快速美白、嫩膚等功效。這當然屬于夸大宣傳,但也并非完全沒有道理。事實上,許多含有糖皮質激素的面膜,短期內的確可以起到一定的美白和嫩膚作用。這是因為,糖皮質激素具有消炎、消腫、抗敏等功效,能迅速減輕面部的炎癥、水腫、過敏等反應,特別對于皮膚病或皮膚損傷,短期效果往往較好。
這樣的效果對消費者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許多消費者看不到背后的風險,好處一目了然,藥物的毒副作用反倒成了不確定的風險。退一步講,即使消費者看得到風險,也可能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偶爾用一用也無妨,讓自己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看上去更美,似乎值得為之冒險。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