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絲經濟是有門檻的,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認同仍是粉絲經濟的基礎。培育粉絲經濟,就要讓粉絲認同品牌價值,參與品牌建設,與品牌一起成長。只靠“砸錢”吸粉,沒有好的內容作支撐,沒有足夠的粉絲活躍度,很難有好的商業轉化
今年上半年,天貓首次聯動阿里零售平臺、阿里魚、阿里數娛、優土集團以及迪士尼、魔獸等50大全球IP合作方,與國際品牌一起打造了一場“從消費經濟升級到粉絲經濟”的超級狂歡節,引發全國粉絲參與全球品牌的狂歡。據統計,截至6月底,天貓上200多家品牌開通“粉絲趴”,“6·18”期間新增粉絲超過2000萬人次,銷售額更是增長明顯。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粉絲經濟走到前臺。把粉絲的喜愛轉換成利潤,已不僅僅是明星、網紅們的賺錢手段,也是很多商家夢寐以求的商業模式。小米手機的一飛沖天,“羅輯思維”的成功嬗變,讓大家看到了新的風口——粉絲經濟。于是,賣手機的、賣餐飲的、賣服裝的、賣化妝品的,甚至賣二手房的,都拼命往這風口上擠,夢想著新的商業機會。
粉絲經濟契合了消費升級的巨大需求。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如今的粉絲更“任性”,他們喜歡自己的偶像,愿意為偶像一擲千金,心甘情愿地買偶像代言的產品。粉絲們的“千金難買我愿意”,為粉絲經濟增長留出了足夠的空間。
粉絲經濟的前提是吸粉。從營銷角度來說,粉絲基數越大,其潛在的客戶群體就越多。而粉絲運營的核心目的,是讓品牌美譽度得到最大限度的傳播。一些企業眼里的粉絲經濟,就是如何最大化挖掘粉絲的消費能力,賺粉絲的錢。然而,這種做法與粉絲經濟并不完全吻合。
比如,很多實體投巨資為自己的平臺導流吸粉,可是,黏住客戶與激活消費是兩回事。有的實體認為,砸入千萬金銀,集聚百萬粉絲,就能提升項目、吸引投資。但從實際效果看,情況并非如此。人們普遍存在的貪便宜心理,給互聯網企業在聚攏人氣方面帶來機會,但客戶的忠誠度并非一次導流就能實現:粉絲多了,沒有好的“內容”(產品和服務)做支撐,這樣的粉絲也大多是“僵尸粉”。如果粉絲沒有足夠的活躍度,就不可能實現好的商業轉化。
粉絲到底是誰?這不能簡單地理解為粉絲即客戶,它應該包括目標客戶、潛在客戶,甚至是企業合作伙伴在內的所有人。培育粉絲經濟,就是要讓粉絲認同品牌的價值,參與到品牌建設中來,與品牌一起成長。利用粉絲的即期消費賺取眼前那一點利潤,不是粉絲經濟的長久之計。
粉絲經濟是有門檻的,用戶對其產品或服務的認同仍是粉絲經濟的基礎。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蘋果手機始終有那么多的果粉,不僅因為蘋果產品本身代表了某種流行元素,還在于蘋果提供了最好的產品體驗。蘋果的美學崇拜,歸根結底是“產品崇拜”,這種崇拜產生的誘發因素,其實還是來自蘋果產品本身。
成功的粉絲經濟是一種“多贏”。在一定程度上說,它也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商業模式,以及新的產業鏈條。粉絲通過消費換來了愉悅,品牌獲得了關注度,運營平臺擴大了影響力,多方受益。在這條產業鏈上,粉絲只是表象,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還是內容。有了過硬的內容,再加上粉絲給力,這才可能是一個好彩頭,才可能有真正的贏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