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背景】
又是一年畢業季,面臨求職大軍的茫茫人海,留學歸國的學子再次面臨尷尬。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11月發布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調查顯示,八成海歸月薪低于1萬,高薪不再成為留學歸國人員面對的現實。吉林長春市民王宏說,“花了我們半輩子積蓄,如果只能有四五千月薪,我寧可讓我兒子在家待業。”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人士指出,在以能力為導向的就業環境下,具有海外學習經歷的回國人員具有一定優勢,但近年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推進,留學回國人員在人才市場上的競爭優勢在縮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中國人盲目的海外“鍍金”降溫。
【評析】
留學生就業遭遇尷尬,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海外留學“鍍金熱”回歸理性。一方面是不斷壯大的出國人群,一方面是日益加劇的海歸就業競爭壓力。因為出國門檻降低了,國內外教學質量差距的縮小也導致海歸的價值相對下降
第二,光環褪去,優勢仍在。高層次稀缺人才備受國內市場歡迎,普通海歸回國后也能享受到一系列特殊待遇。例如:回國留學生購車有免稅政策,辦理戶口有優勢,可申請各種政府創業就業獎金,在創業方面也有很多便利,很多留學生創業園提供一條龍服務。
第三,中國人才的流動態勢一定是‘大出大進’。出國留學人員與留學歸國人員仍將長期保持在高增長狀態。這種情況下,海歸們更需要認清形勢、調整心態,不是憑借海歸的身份而是憑借自己的真才實學向市場“要價”。
[啟示]
(一)從整體上看,海歸回國就業仍偏愛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2013年,有41.6%的海歸在北京就業,14.2%在上海就業,8.7%在廣東就業,再加上江蘇、浙江和山東,這六個省市集聚了81.4%的海歸。
(二)海歸的就業領域也高度集中。2013年,有48.5%的海歸進入金融及相關服務業工作。其他吸納海歸就業較多的行業包括:教育、科研(9.1%)、新一代電子信息技術(8.7%)、文化創意產業(7.4%)、政府和公共事業(6.9%)。
(三)從統計數字可見,海歸的求職期望仍然較高,并且反映出很多留學生出國選擇專業的盲目性。有的單純考慮來錢快或者熱門的專業,導致了回國就業的扎堆,對就業不利。
[措施]
解決海歸就業難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第一、理性出國積極提高自身的知識技能,理性選擇專業不盲目跟風,這樣才不會被激烈的就業市場淘汰;
第二、國家科學制定海外人才引進管理辦法,面向多層次海歸,建立多元化、針對性強的相關政策,應成為國家未來人才引進工作的重點;
第三、地方政府與企業落實就業政策,不能有就業歧視現象出現,一些用人單位看不起海歸,認為他們眼高手低,應該給予公平的政策與環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