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背景鏈接
3月,是高校畢業季的重要節點,大部分畢業生的擇業都將在這段時間塵埃落定。同往年相比,盡管2017年的畢業生人數又創新高,較去年多出30萬人,但很多人預想中的焦慮、煩躁、迷茫等求職情緒卻并未在畢業生群體中廣泛出現!爱厴I季”沒有變成“畢業急”。
“畢業季”沒有變成“畢業急”。有分析認為,當下本科畢業生的去向,正在從受雇全職工作的單一出口向多口徑分流,“在國內讀研”“在港澳臺及國外讀研”“自主創業”多了起來。與此同時,因為對互聯網經濟更加熟悉,配音師、在線教育教師、游戲測評師、網店老板等新興職業,也成為不少畢業生的就業選擇。
2017年2月,一則清華本科、北大碩士畢業生做游戲女主播的新聞引起了熱議。對此不少網友紛紛吐槽,甚至質疑其“不務正業”“浪費資源”“白瞎一個清華北大名額!中國少了一個好工程師,卻多出來一個‘主播’。
標準表述[觀點剖析]
如果從傳統的社會分工和優化人才資源配置的角度來說,從事與其所在大學專業更對口的工作,似乎更顯“順理成章”和“人盡其才”。但這些觀點也折射出一些人心中的固有偏見:職業是有高低之分、貴賤之別的,名校畢業生接受了優質高等教育,就理應追求“高大上”的擇業,否則就是一種教育資源和職業資源的浪費。就這兩種觀點來客觀分析:
真的是浪費教育資源嗎?如果僅僅將教育視作“人生贏家”的手段,只以世俗的高下成敗來評價教育的優劣得失,則難免落入了功利化、偏狹化的窠臼,這才是真正的浪費。
事實上,教育從來不是將人“工具化”的培養活動,其價值指引也不是讓人簡單追求“功成名就”,它的目的在于錘煉能力和完善人格,讓受教育者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并實現其所追尋的人生價值。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給抱有他種目的人去應用的!
真的是浪費職業資源么?社會分工的日漸精細化和多元化,既是時代發展進步的顯著標志,也是其重要推動力。無論是新興行業的不斷涌現和新興職業的應運而生,還是傳統行業的升級革新、深耕細作,在為眾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畢業生提供了施展才干廣闊天地的同時,也需要他們投身其中、先試先行和開拓創新。
例如,大學英語專業畢業的馬云,不老老實實當譯員,反而“不務正業”去開拓一度無人問津的電子商務,也許中國確實少了一個優秀的外語人才,卻多了一個電商領軍人物。頭頂北大法學碩士光環的張天一,畢業后毅然選擇賣湖南米粉,曾被評價為“資源浪費”的他如今一年賣掉的米粉“可繞北京六環十圈”,獲得社會廣泛點贊。2016年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之一的秦玥飛,從耶魯大學畢業后放棄了眾多“高大上”的就業機會,選擇到福建鄉村做村官,棄殿堂而入田壟,照樣“君子通大道”。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職業無高低,貴賤在自身”,以自身的選擇證明了“居廟堂之高是夢想,處江湖之遠同樣是夢想”。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這個日益崇尚自由和多元發展的時代,那些評判職業高下的狹隘觀念本該被不斷糾偏,只要是有益于自身和社會的進步的就業選擇都應該得到尊重。更何況,能突破傳統觀念束縛,選擇嘗試新興或冷門職業,積極投身時代變革的潮流,這是一份難能可貴的勇氣和智慧,我們應抱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意義]
新興職業是不斷發展創新的結果。 從傳統到現代、 從線下到線上、從低效到高效,新興職業的特點折射出經濟轉型、就業轉型的應有之義———從主要依靠自然資源轉移到更多依靠人力、 人才資源, 不僅創造出了新崗位, 還有效盤活了社會資源, 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多元化需求。
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新興職業已經成為勞動力市場的源頭活水,有效激發出經濟發展的活力。一旦新興職業蘊藏的生機充分釋放,就有可能造就一個新行業,創造更多就業,吸納更多人才,其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甚至會超過行業本身。
大學生的就業觀是觀察社會變化的風向標,就業觀念的變化正折射出社會的進步與青年成才觀念的變化。不再依賴于“過來人”的說教和指導,不喜歡在父母搭建的安逸窩中舒舒服服過日子,不為傳統就業觀念的條條框框所束,不羞于從網上售賣米粉和支煎餅攤做起,聽從內心召喚,勇敢追求夢想,將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是這一代青年最鮮明的青春底色,也是活力與創造力的最好證明。
[參考對策]
中公教育專家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要使新興職業成為社會創新動力、成為社會進步的推進力量,一方面顯然要為其做好“配套”;另一方面,則需要廣大求職者調整思路,不僅要勇于嘗試,而且要完善自我,努力使自己一專多能,不僅要適應新興職業,更要熱愛新興職業。
第二,對新興職業的管理要講究力、度、效,在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基礎上創新管理方式,精確設置負面清單。不僅如此,對新興職業的管理還要注意政策彈性,避免老政策“一刀切”“一鍋燴”,充分激發潛力,釋放動能。
第三,政府要合理引導傳統職業從業人員向新興職業過渡。新事物的發展成長不會一帆風順,新興職業往往伴隨著對傳統職業的沖擊,也可能會影響一些傳統從業者的利益。當出現矛盾時,政府有關部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手不能伸的太長,管的范圍不能太寬,鼓勵新老職業在市場中自由競爭,優勝劣汰。要合理引導傳統職業從業人員向新興職業過渡,讓二者充分融合,共同做大就業市場。
第四,全社會共同營造尊重個性選擇、支持理性選擇的文化環境。青年人創造性的多元選擇,離不開現實土壤作為支撐。例如,教育領域要進一步強化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的創造性,高校的創業就業教育須進一步強化科學性與分類指導、精準指導,大學生的創業環境和政策支持也要進一步優化,等等。只有全社會共同營造尊重個性選擇、支持理性選擇的文化環境,才能有更多的高校畢業生能夠盡早了解自己、明確目標,并在畢業季勇敢追尋夢想,也才能有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在紛繁復雜的選擇中,淡定從容、理性明智,讓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在實現“小我”與為國家和社會獻力的“大我”中,尋求最好的結合點與平衡點。
文章素材[精彩標題示例]
1.多元就業,敢做“不一樣的煙火”
2.大學生就業,讓每個選擇都有光彩
3.擇業多態應成常態
[精彩開頭示例]
大學生的擇業觀,向來是觀察社會變化的風向標。近日發布的一份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其中有些變化值得注意。根據報告,大學畢業生在國企、外企就業的比例,分別從2013屆的22%、11%下降到2015屆的18%、9%;民企、中小微企業,地級市及以下地區,成為大學畢業生主要就業去向。
[結尾示例]
1.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沒有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就不會有絢麗多彩的美妙風景。在擇業問題上,勇于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樣的青春底色值得點贊。與此同時,只有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多元化發展和就業多樣化選擇,才能讓每個年輕人贏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讓社會激發更多潛能,涌現更多活力。
2.“我就是我,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天空海闊,要做最堅強的泡沫”。多元就業,做“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期待更多的年輕人走出與眾不同的成才路,期待青年人的創造力進一步激發社會潛能。一個個青年人的鮮活選擇,最終將匯聚成為一股洪流,推動國家和社會的發展進步。
3.正如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的:“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弊寭駱I多態成為常態,又何嘗不是我們當下所處時代的幸福呢?
備注:以上材料來源于網絡
原標題:多元就業,敢做“不一樣的煙火”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趙婀娜
原標題:擇業多態應成常態(青年觀)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倪 弋
原標題:讓新興職業成為拉動就業的源頭活水 來源:中國勞動保障報 作者:欣華
原標題:大學生就業,讓每個選擇都有光彩 教育新聞人民網
相關推薦:
2017公務員考試職位表下載 | 2017公務員考試時間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