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 |
背景鏈接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不僅對社會經濟有著重要影響,而且讓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巨大變化。根據最新統計數據,2016年中國網民數量達7.31億人,其中手機網民數達6.95億人,占比95.1%;預計2017年中國網民規模將接近7.6億人,手機用戶占比98%。而互聯網經濟也讓其衍生的各類社交平臺不斷發展,QQ演變成學習、工作交流的平臺,微信連接著廣大網民的交際圈,微博滿足著網民的快速閱讀需求,“微語言”更是成為網民們競相追趕的潮流,人人都會說“厲害了Word哥”,每個微笑的弧度都是“233333”或者“hhhhhh”。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使用的語言可以稱為“微語言”。當前,“微語言”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并且呈現由“微”向“大”的發展趨勢。“微語言”在給人們語言生活帶來鮮活與清新感覺的同時,也帶來“泥沙”與“污垢”,不少“微語言”呈現低俗化傾向,對人們尤其是少年兒童的語言學習帶來負面影響。在互聯網時代,“微語言”是無法回避的語言發展趨向,我們既要適應并發展“微語言”,又要重視“微語言”治理工作。
標準表述[綜合分析]
當前,“微語言”的發展正在重構傳統語言生活。比如,一些人認為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屬于私域,因此說什么、怎么說可以不受限制。事實上,“朋友圈”作為新興的社交平臺,人們對其性質至今尚未取得較為一致的看法,不能簡單認為這里就是私域。從嚴格意義上講,“朋友圈”就是移動互聯網中的一個“語境”。在這個語境中,言語交際主體呈網狀連接,關系錯綜復雜。我們在看到“朋友圈”好友數量不斷增長的同時,對好友的認知度也呈現寬泛化和淺層化趨勢,似曾相識的朋友多了,原來老死不相往來的朋友也多了,人們在貌似彼此熟悉的“朋友圈”里進行言語交際活動,在同一個平臺上進行多話題互動。這在傳統語言生活中是不可想象的,由此帶來的語言問題也更加復雜多樣。
“微語言”在對傳統語言生活進行重構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在語言學理上不適合提倡、在公私領域都不適合傳播的語言現象,包括語言暴力、語言低俗、語言臆造、語言失范、語言符號表情化和拼音化等。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這類問題屬于語言污染,對語言生活會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會對少年兒童語言學習造成不良影響。
[具體體現]
語言暴力。這類微語言現象通常表現為言語交際主體使用情態類動詞表示命令,或者使用帶有詛咒含義的語言單位,或者使用詈語。如在“是中國人必轉”中,“必”屬于情態動詞,“命令”意味強烈,違反語言學家利奇提出的“禮貌原則”。
語言低俗。言語交際主體為了能夠順利完成交際活動,往往會對語言形式有所選擇,在各種語言中都存在著大量的同義和近義詞語,而詞語除了表達概念義,還可以表達引申義或比喻義。出于某種原因,說話人會有意避免或主動選擇一些替代詞語,中國古代的避諱、外交辭令等都是這種原因造成的。而在當下的微語言生活中,涉性詞語等臟話、“詈語”有泛濫趨勢。
語言臆造。微語言生活中的言語交際者對新造詞語格外熱衷,各種變異詞語層出不窮,這些詞語“去語境”后沉淀在了微語言生活中,主要有譯音、變音和合音等表現形式。如“醬紫”(這樣子)等。
語言失范。這是言語交際者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出于某種特有的交際目的而使用的一些不恰當的語言單位,其危害不容小覷,如各種“寶寶”類詞語幼稚化傾向,“你妹”成為“詈語”;人稱“動物化”趨勢,各種“狗”層出不窮。這些情況對課堂教學,尤其是為少兒的語言教育“塑造”了不良的語言環境。
語言符號表情化。微語言生活中的各種表情符號通過不同的“語言化”方式表情達意,如一個“牛頭”狀的表情表達“厲害”的意義。但如果交際雙方中的一方不知道這些構成方式,交際者堆砌的這些表情,恐怕難以完成交際目的。
語言符號拼音化。這是微語言生活獨有的一種語言現象,如“冰晨戀曝光,作為腦(kan)殘(re)粉(nao)的小編,默默拿起手機,幫豪門范爺盤點一下身家”。上面的例子是在某些漢字后面用括號附拼音形式,言語交際主體實際上是想表達拼音所表達的漢字意思,所表達的漢字并非是括號前后的,而這里的拼音事實上起到了漢字的功能,我們把這種功能稱作拼音的隱性漢字功能,可以說拼音的漢字輔助功能減弱,表義性增強。
[參考對策]
第一,還需要社交平臺樹立正確經營觀念,自覺維護網絡社交環境,對于經常發布涉黃涉毒等暴力低俗的言論采取警告、屏蔽、拉黑等階梯措施;需要創作主體和使用主體的網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不制造不傳播不良言論,更要自覺抵制不良的“微語言”,積極像有關部門舉報,共同維護“微語言”的良好環境。比如,漢字輸入法、搜索引擎等都應設置過濾詞表。各種社交平臺的管理者更應高度重視語言污染問題,防止低俗語言肆意蔓延。把“微語言”使用的平臺治理好了,“微語言”的語言污染問題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第二,加強“微語言”治理,需要形成多方協同行動的格局。加強“微語言”治理,不僅需要國家進一步完善語言政策,需要相關機構運用不同工具和手段來規范語言的使用,還需要各相關主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當前,關于語言治理模式,學界一般認為存在“政府主導型”和“多利益攸關方”兩種模式。無論哪種模式,事實上都需要各個方面共同參與。加強“微語言”治理,有關政府部門應在制度層面抓緊出臺操作性強、易于落地的政策。網絡社交平臺的發展方、使用者也應從自身做起,努力防止語言污染。只有各方協同、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清“泥沙”、去“污垢”,讓“微語言”更加鮮活清新,讓人們的語言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文章素材[精彩標題示例]
治理“微語言”涵養語言美
[精彩開頭示例]
隨著網絡的興起與發展,就使用范圍與影響范圍看,“微語言”已經不是名副其實的“微”,而是呈現著由“微”到“大”的發展趨勢。因此,面對著“微語言”的廣泛影響以及所存在的“泥沙”與“污垢”,我們顯然不能無動于衷,更不是徒呼奈何,而應該積極應對,加強治理與引導,做到吐俗納新,推俗出新。
[精彩結尾示例]
由此可見,治理“微語言”還是要從個人管起,守好源頭,自然就沒有傳播,更沒有傷害。所謂“言如其人”,不論是面對現實社會還是虛擬空間,我們都要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做到言行一致、文明依舊,不說“人前話”、不做“兩面人”,敢于對我們說過的每一句話負責任。同時,每個網民都要積極地為營造純凈健康的網絡空間而努力,要對自身加以約束,不僅要做到不發表不傳遞污言穢語,更要積極地在網絡上抵制低俗文化、揭露不文明現象,讓文明、和諧、正義、友善真正成為網絡言論的主色調。
以上材料來源于網絡
原標題:加強“微語言”治理刻不容緩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作者:宋 暉
原標題:微語言中的“語言污染”來源:光明日報作者:宋暉
原標題:“微語言”治理也需要放管結合來源:華聲在線作者:朱玉
原標題:凈化“微語言”,需從每個人做起來源:紅網 作者:儲旭東
原標題:治理“微語言”涵養語言美 來源:銅陵文明網 作者:歐鳴
相關推薦:
2017公務員考試職位表下載 | 2017公務員考試時間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