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點擊查看: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備考指導
|熱點背景*
2017年7月,網友曬出的兩張公交司機在駕駛室內吃飯的照片引起不小的輿論波瀾。據拍照網友稱,照片拍攝于中午,當時公交車正在路口等紅燈,司機趁等紅燈的空閑,拿出快餐盒扒了幾口,待交通信號燈換綠色時,放下盒飯啟動車輛。對公交司機的這一舉動,網友說法褒貶不一,“理解者”和“質疑者”爭論不小。
“理解者”認為,公交司機工作忙碌、辛苦,因為工作性質需要一直駕駛車輛,紅燈空閑吃兩口飯似無不可。“質疑者”則從駕駛安全的角度考量,認為搶時間吃飯易造成安全隱患,而且“開車吃飯不管背景多么心酸,都是不負責,不禮貌的”。
|標準表述*
[爭論的焦點 原因分析]
對任何職業都要理解和尊重,相信這是“理解者”的出發點和美好初衷。但是,任何職業都有門檻、規范,遵守并服從自己所屬職業領域的“規范約束”,不僅是個體“社會存在方式”的需要,而且也是某一種職業得以存在的價值與根本。
對記者、醫生、律師等職業,公眾早已形成一套彼此認同、較為明確的規范框架,比如,真實是新聞的生命,記者不能做假新聞;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醫生不能以任何理由延誤對病人的搶救。但公交司機等職業缺乏像上述幾種職業那樣鮮明的職業邊界,其職業規范未能在全社會形成較為明確的共識。因此,才有了“理解者”與“質疑者”的爭論。
[啟示]
不論何種職業,職業規范都是硬約束,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一整套約束與準則,不能也不該被隨意打破。相比對于規則的漠視及對抗,溫情脈脈的“理解之同情”更值得警惕。對職業規范“理解”的過度強調,其實是對規范的消解。“理解”下的步步松綁和退讓,會導致規范形同虛設。而對規則不敬畏,終將失去規則這一最好護欄的庇佑,釀成無法預料的苦果。
[參考對策]
安全生產中有條著名的“海恩法則”: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這個法則強調的一點是,在實際操作中,再好的技術、再完美的規章也無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質和責任心。而堅挺的職業規范可以成為塑造素質和責任心的容器。
維護公交司機的基本權利和尊嚴。公交公司應體諒自己的員工,在保障班次的同時,也要照顧好司機的身體健康,依法安排合理飲食、休息時間,不能漠視其基本權利,避免司機長時間不規律飲食,導致透支身體健康。類似情況在很多基層勞動者身上,都有體現。諸如清潔工、交警、快遞員、外賣員、醫護人員等職業,均因職業性質所限,需要長時間在崗,基本飲食、休息都成大問題。為此,應著力維護基層工作者的權利與尊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