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根據河南省教育部門規定,從2017年秋季開始,河南省各中小學校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必修課,列入課程計劃,所需課時要在學校課程中統籌安排, 不僅要“進課堂”還要“進課表”,并明確規定小學各年級每學年傳統文化教育不少于12課時,中學各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4課時。(9月24日 新華社)
隨著部編版語文教材的廣泛使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及重視程度達到了新的高度。這樣的廣闊背景下,再談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多少顯得有點多余。對于傳統文化進課堂這件事情,真正深諳教育規律的有識之士無不拍手稱快,但當下的問題在于,傳統文化教育進入課堂并沒有那么容易。多數時候,“進課堂”只是停留于文件中,想要真正落地生根并沒那么容易。如今,要求傳統文化教育“進課表”,這無非是對“進課堂”的一種強化,但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十分的類似。
值得深思的地方也正在于此,對于傳統文化教育,民眾絕大多數表示理解、支持,也強烈要求能在校園和課堂里多看見些傳統文化的影子。既然這樣,傳統文化進校園理應是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上有頂層設計上的政策推進,下有社會輿論的廣泛支持,這樣的現實情景下,傳統文化的弘揚應該問題不大,進校園更應是值得歡呼鼓掌的。但現實恰恰相反,傳統文化教育之所以要一再要求“進課堂”“進課表”,足以說明傳統文化教育想要占據課堂陣地有多難。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對于傳統文化教育多半是存一種矛盾的心態:一方面希望能夠多給孩子教授些傳統文化,讓孩子在文化當中得以滋養和成長;另一方面,再怎么擁護傳統文化的教師都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問題:那便是傳統文化占據了課堂時間,繁重的升學壓力又該如何化解?
可見,倡導傳統文化教育進入課堂乃至進入課表無可厚非,依靠行政力量進行推廣也在情理之中。但傳統文化進課堂所面臨的尷尬處境必須要正視,其一,學生上課時間有限,學校課時安排有限,如何來平衡傳統文化教學和語數外等具體學科?其二,考試的壓力如何緩解?哪怕只是一節課,但對考試的學科而言,這也是必須要占領的寶貴時間。其三,在以快著稱的學校教育中,無論是學生還有教師,都潛意識里承受著一定的壓力,也都無意識中將所有的知識指向了考試。傳統文化的進入,能否改變這種現狀。抑或說在整個學校教育評價指標和體系尚未變革的基礎上,單純地讓傳統文化進入,是否會導致科任教師的反感?
傳統文化教育“進課表”遠遠不夠,因為難免又有假的課表來替換傳統文化教育的時間。當務之急,是先給學校教育定一個調子:要如何評價,要如何教學,要教什么,只有讓學校教師摸清了升學或是評價的方向,其才能放下心理的戒備,真正在課堂上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否則,一切看似美好的教育都只是個人的一廂情愿。
文/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