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掃描/長按下面二維碼 |
背景鏈接*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關注保健養生,不惜為保健品一擲千金。一些保健品商家夸大宣傳并以“專家”講座、贈送禮品、免費體檢等促銷方式誤導消費,損害了老年人合法權益
針對多起老人陷入保健品“泥沼”的情況,越來越多人呼吁:應加大對保健品及器械夸大功效、涉嫌欺詐等行為的執法力度,建立權威的健康信息發布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引導老年人遠離“假科學”“假藥械”。
|綜合分析*
[原因分析]
醫療服務供給側跟不上老齡化步伐,醫療服務體系沒有針對老年人特點給予合理照護。老年人往往多病共體,其中80%—90%是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病高發人群,又總有失眠、頭痛、腿腳疼痛等各類小病小痛,他們通常依賴各種藥片控制病情。但是中國的醫療服務體系,分攤到每位患者身上的診療時間寥寥無幾,實際情形往往是“醫生不抬頭的3分鐘問診”“排隊倆小時,看病半分鐘”。
從社會現實來看,老人內心相對孤寂。子女往往跟老人精神交流不多,對父母缺乏耐心。醫生往往因為工作壓力大沒有耐性聽老人詳述病情。保健品、器械的推銷員正是鉆了這個“耐性的空子”,讓老人們信任保健品商家勝過信任其他人。
[意義]
“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是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目標,也是關乎每個人幸福感的民生大事。一個走向重度老齡化的社會,為“銀發浪潮”做好準備,不僅是個人的小事,也是國家的大事。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家庭、子女、全社會都應該行動起來,關愛老人、聚力改革,安放好每個人的老年。
[對策措施]
當務之急,是補短板、強供給,改變醫療服務供給側與健康養老不相匹配的現狀,滿足好老年群體快速增長的醫療保健需求。
對于老年人我們不應只關注疾病本身,而應該多方面、多學科、全方位協同來關注老年人整體感受,包括生理、心理、環境等因素。改革應優化配置老年醫療服務資源,建立權威的健康信息渠道;建立多學科協作的專業、連續、長期的全病程照護體系,完善配套人才支撐、保險制度等措施;包括發展全科醫生隊伍,建立讓老年人信任的家庭醫生隊伍等等。
相關推薦:
2018國家公務員真題及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