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描/長按二維碼 |
掃描/長按二維碼 |
背景鏈接一號文件指出:繁榮興盛農村文化,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必須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問題]
一是道德力量衰落。隨著市場經濟的滲透,隨著“村莊共同體”被打破,村莊逐漸成了陌生人社會和半陌生人社會,利益原則成了鄉村社會關系中的一個重要緯度。先前鄉村社會既有的行為范式、價值觀念被普遍懷疑、否定,或被嚴重破壞,逐漸失去對社會成員的影響力與約束力,從而使得社會成員產生存在的意義危機,行為缺乏明確的社會規范約束,呈現某種紊亂無序狀態。
二是人情關系異化。傳統農村人情往來是鄉村社會關系的重要特征,它以血緣、親緣和地緣關系為中心,使每個農民及其家庭形成特定的“人情圈”。改革開放后,利益因素的侵入已在不斷地侵蝕著鄉村社會人情關系中的感情因素和親密感,農民們逐漸以物欲化、工具化的角度來看待人情關系,導致了鄉村社會村民間的信任危機,此時的鄉村人情關系由已經蛻變成一種人們用以謀生、維持生計的手段,從而使得人情關系變得更加勢利、冷漠、虛偽而世故,從而也就部分喪失了人情所應有的價值。最終讓農村熟人社會實質上已處于“解體”的狀態。
三是民俗傳統消失。傳統民俗是鄉村特有的文化遺產。其承載著村民的精神歸宿和身份認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傳統民俗的生存空間急劇縮小。尤其是隨著大量勞動力的外流,農村空巢化突顯,其實質是農村成人的集體缺席,加深了農村的民俗危機,許多民俗儀式如各種生活儀式,喜宴儀式、婚禮儀式、喪禮儀式;各類手工制作,臉譜、木版年畫、剪紙、刺繡、草編、面花、紙扎;鄉間藝人技藝絕活、表演評論等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再也找不到傳承的對象。民俗的流失在不斷地吞噬著農村的生存環境尤其是人文環境。
[意義]
鄉村文化是鄉村生活的生命內涵,是維系鄉間傳統關系的重要紐帶,是一代代鄉土村民的精神根基;近年來隨著鄉村文化的衰落,鄉村生活逐漸失去了自己獨到的文化精神內涵,鄉土村民生命存在的根基也逐漸發生動搖,成了在文化精神上無根的存在。
可以說,隨著鄉村公共生活的衰落與公共精神的喪失,農民們沉溺于對物質與利益的追逐,這使得農民的精神逐漸無處可依。這不僅極大沖擊了傳統鄉村文化的地位,并使在鄉村社會中產生具有同一性、穩定性和持續性的價值體系逐漸“瓦解”和趨于“崩潰”,使其越來越失去自身的意義而走向消亡,內聚力消弭,村莊也越來越成為一盤散沙。
[對策]
一是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三管齊下,采取符合農村特點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挖掘農村傳統道德教育資源,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推進誠信建設,強化農民的社會責任意識、規則意識、集體意識、主人翁意識。
二是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來文化優秀成果,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賦予時代內涵、豐富表現形式。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劃定鄉村建設的歷史文化保護線,保護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支持農村地區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等傳承發展。
三是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按照有標準、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揮縣級公共文化機構輻射作用,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實現鄉村兩級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提升服務效能。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公共文化資源要重點向鄉村傾斜,提供更多更好的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
四是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遏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加強無神論宣傳教育,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深化農村殯葬改革。加強農村科普工作,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
相關推薦:
2018公務員申論熱點 | 申論范文 | 申論指導 | 經驗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