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9:
央視曾經播放過X鎮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例子,以下是某期節目的文字節錄。
解說:每天早上7點一過,X鎮西馬各莊村的徐大媽和另一位保潔員便開始挨家挨戶收集垃圾。垃圾清運車是前些年村里開始做垃圾分類時上級出資購買的。
李某(村民):那會兒我們都給發好幾個桶,廚余垃圾一個桶,灰土垃圾一個桶,白色垃圾一個桶。桶是政府給發的。天天都是到時候擱在門口。專門有人收,打聲招呼就收走了,不合格就說你。
解說:所謂白色垃圾,指廢棄的紙張、塑料制品等可回收物,它們經過處理后,可以制成別的有用品。每個月的1號是西馬各莊村村委會統一回收白色垃圾的日子,早上8點,村民就陸續把大包小包裝滿白色垃圾的編織袋送到村委會大院。庫管員宋某說,以往,村民們每交3斤白色垃圾就可以換一袋1斤重的洗衣粉,現在洗衣粉改成了大包裝,要30斤才能換一袋。2007年,村里共收集白色垃圾2082斤,2008年增長了200多斤,而到了2009年,全村收集的白色垃圾總量達到4314斤,去年,這一數字更是達到5500斤。
……
解說:早上,X鎮實行垃圾分類的各村收集來的廚余垃圾,被送到X鎮密閉式壓裝清潔站。在這里,廚余垃圾被留下用于堆肥。李副鎮長介紹說:“就是過去農村那種堆肥方式,一層廚余垃圾,一層灰土覆蓋,覆蓋以后通過長時間的發酵,最后粉碎,這個周期應該有幾個月的時間,然后就聯系需要的農民。農民使用這些肥料完全是免費的!
解說:廚余垃圾可以用來堆肥,灰土垃圾以及冬季產生的大量燃煤爐渣可以用作農村填坑造地的原料。抽樣調查顯示,農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垃圾占到了六成,廚余垃圾約占三成左右。也就是說,X鎮的大部分垃圾都被消解在本鎮。
……
解說:馮教授是X鎮垃圾分類試點的牽頭人。
馮教授:我們的垃圾到底分多少類,這要根據農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能夠資源化利用的技術;第二個就是要教給農民怎么分,也就是方法。
解說:不少村民用“習慣了”來回答我們提出的“怎么不覺得垃圾分類麻煩”之類的問題,但如何養成習慣卻正是我們好奇的地方。
李某(村民):要想轉變老百姓這種習慣,其實最開始也挺難的,確實很難。當時馮老師給我們出了很多的主意。
馮教授:2007年春節前,我們用一星期的時間,趕制出一批掛歷發給客戶。一是聯系感情;二是掛歷里面有垃圾分類的知識、做法、意義,而且還是用再生紙制作的,直接給農民一個概念,你看廢紙就能做出這個來。另外,每天中午和晚上各20分鐘廣播,持續了半年。同時,還有村民骨干分片到戶手把手指導分類。
……
馮教授:必須上門去收,交垃圾面對面。上門收等于是監督著你呢,你自己瞧著分好沒分好,沒分好你自己接著分,合格了發個價值三毛錢的合格卡。
解說:村民們將換來的“合格卡”積攢到一定數量后,就可以到村委會領取獎品。這些年,村里提供的獎品品種不斷變化,有油鹽醬醋,有衛生紙等。
馮教授:我們算一筆賬,一戶油鹽醬醋衛生紙到底需要多少錢,這是一個參照物。第二個就是說,按照我們過去的村收集、鎮運輸、區處理的模式,X鎮所產生的垃圾,如果運到這個填埋場去埋去,中間得花多少運費,我們把這些運輸費、垃圾場的填埋費省下來,提前獎勵給農民,這樣,既節省了汽柴油的使用,又節省了垃圾填埋用地,還不產生路上的二次污染,給農民兜里面裝點錢,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農民也高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