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從“校園騎自行車挨批”到“白天不能回宿舍”,再到女博士宿舍放玩偶被通報批評……近段時間,涉及學校管理的新聞頻繁引發關注。更早以前,還有“禁止天臺晾曬被子”“帶手機進教室要被丟進水桶”等新聞,讓輿論嘩然。
公考解讀
[提出觀點]
“奇葩”校規背后,是部分教育管理者管理乏術,不懂得與時俱進,不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的表現。校園管理制度的制定,必須體現對教育教學科學性的遵循,不能以教育“懶政”“惰政”替代應有的精細化管理。
[綜合分析]
歷數上述引發爭議的校規,無外乎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決策草率、簡單出臺,如一些中學出臺的“男女交往必須5人在場”“食堂分設男女就餐區”等;
二是執行粗暴甚至不具可行性,如有的學校規定“一周零花錢不超過10元”“禁止天臺晾曬被子”;
三是違背常識甚至于法無據,如有的學校規定,檢查宿舍的時候,床上不許有人,桌上不許有東西,還有的學校甚至要求學生與校方簽訂協議:學生自殺,校方免責。部分“奇葩”校規甚至在網絡輿情的發酵中淪為“笑規”。
本該彰顯嚴肅的校規,淪為“笑規”,不僅會消弭制度的嚴肅性,更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人格健全有害無益。
如果遵循“奇葩”校規的結果,是無法與異性同學正常交往;不顧及南方地區學校的天氣情況,學生只能看著被褥發霉;學生們親眼目睹校長老師暴力砸毀手機,這種簡單粗暴的校園管理方式,會給學生心中留下教育的陰影。
或許每項嚴苛到不近人情的校規,初衷都是“為了學生好”。但在日常管理中違背常識理性,甚至致力于“嚴防死守”男女生交往、吹毛求疵地苛責衛生問題,折射出部分教育管理者思想深處揮之不去的“家長式”思維。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不但是教育教學硬件的現代化,更是教育理念的現代化。
涵蓋校紀校規在內的校園管理制度,不僅能彰顯學校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水平,更決定了學生的校園成長環境。
[參考對策]
校園需要“立規矩”,但所立的規矩也應當“合情合理合法”。如果校規在出臺前,能夠廣泛征求廣大師生意見,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從細節出發,從保障學生權益出發,制定出讓學生更好成長的校園管理制度,這才是符合學校、學生雙方利益,有效提升校園管理水平的雙贏之舉。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學校不是工廠流水線,不是為了生產整齊劃一的工業品,而是為了各具特色地教書育人育才。在學校管理中,讓制度的歸制度、倡導的歸倡導、自覺的歸自覺,既體現管理的智慧,又劃定校園行為的界限,更有利于學生成長。今天我們向學生提供自律、理性、多元的成長環境,明天我們才有可能收獲“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人才。
資料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校園管理應該怎樣“立規矩” 白靖利
相關鏈接:
相關推薦:
公務員時事政治熱點匯總 | 公務員考試經驗 | 面試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