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3 頁:參考答案及解析 |
1.2013年5月,高考臨近,四川綿陽的女孩小靜突然決定放棄高考,其父母急得坐臥不安,一天幾個電話找人勸說。女孩的反應倒很平靜:“上四年大學,一年得花兩萬多,到頭來工作還是不好找,不如現在出去打工。”小靜說,在她就讀的鄉鎮高中,升學率低,上好大學難,棄考的同學屢見不鮮,“除非你考上一線名校,否則念書的路也不平坦。”
2.2012年8月27日下午,甘肅省定西縣的老陳一人坐在家里看著14英寸的電視,孩子們出門去準備上大學的生活用具,老婆去張羅孩子的學費。老陳拿出了孩子蘭州交通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算了一算,一年學費要交7000元。7000元,上哪去找呀?老陳苦笑著。孩子考上大學,原本是一件高興的事,可是老陳的心卻泡在了苦水里。
當地縣教育局的同志大概算過一筆賬,完成大學階段教育,4年時間,得花6萬元。如果以一個農村家庭每年存3000元,這些錢需要20年才能積累起來,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負擔啊!
3.無獨有偶,2013年9月,正是本科二批大學入學的時間,在福建武夷山市的農村,許多籌措不到大學入學學費的家庭正在發愁,當地設立的各種獎學金,大多數也只給上本科一批的學生獎勵。
4.在河南焦作市修武縣范村小學一年級教室里,一個中年教師正在教室里輕輕走動,3個小學生正坐在課桌前朗讀古詩,這正是這個班的全部學生。更為夸張的是,整個范村小學,也只有兩個老師、四個學生。
范村小學的建校紀念碑上清楚地顯示,學校2004年建校,落成不過數年。范村小學校長說,這所學校在建校之初有100多名學生,但是,學生卻一年比一年減少。2008年開始,減少人數更加明顯。在農村從教20多年的張老師說,學生的嚴重流失是學校衰落的根本原因,很多家長為了尋求更好的教學質量,紛紛舍近求遠,把孩子送到外縣上學。
校長說,整個鄉都缺老師。這里很多老師都到縣城里教書了,留在農村小學的老師年紀都偏大,40多歲都算是年輕老師,20多歲的年輕老師根本見不到。擁有國家正式編制、教齡只有1至3年,卻想著要“跳槽”到城鎮或市區學校工作或“晉升”考研、考公務員,這是相當多的農村初任教師的心理狀態。
5.作為北京大學某文科院系2009級1班的班長,陸銘在入學前一直以為,通過高考選拔獲得中國這所頂尖大學通行證的同齡人,多數該有著和他類似的成長經歷:出身農村,家境貧寒,獨立自強,品學兼優。可拿到班級花名冊時,陸銘卻發現,全班60多位同學,農村籍學生只有5個左右。
過去10多年間,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增大,但農村生源在重點大學所占比例卻逐年下降。例如北京大學2013年農村生源比例僅占14.2%,清華2010級農村生源,也僅占17%。
6.2006年,河北名校衡水中學,這所將應試教育發揮到極致的軍營式河北省超級中學,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共42名,占據兩所高校分配給河北省名額的33.87%。42人中就包括了仝十一妹。這讓她尤其覺得幸運,因為她的小學、初中分別在鄉村與縣城度過。中考后一個偶然的機會,母親為她報考了衡水中學。“如果我當時留在縣城念高中,我肯定考不上北大。”仝十一妹說,同年,她所畢業的縣城中學年級排名第一的學生,也只是考上了南方一所二線名校。
據悉,全國十三所外國語學校,每年最優秀的學生都可直接報送進入北大清華。陜西超級中學調研數據顯示,2010年,北大清華在陜西自主招生名額的98.9%,保送名額的97.3%,被西安的五大名校壟斷。裸分考上北大清華的幾率越來越小。
超級中學在入學時根據單獨招考成績排定,排在最前的直接入學,后面的根據相差的分數交納贊助費,此外還普遍存在拼爹媽的條子生、擇校生。農村孩子,尤其是遠離省會城市的農村孩子,即便再努力,表現再好考入超級中學的不多。
超級中學是各省重點中學的升級版,它們大多位于省會城市,擁有豐厚的教育經費與政策支持,像抽水機般吸納當地及周邊縣城最優秀的學生與最優秀的老師,每年幾乎壟斷了其所在省份北大清華的名額。
7.據北大招生辦的信息,2010年北大在某省招收的70名文理科學生中,只有10人沒有任何加分,其余60人則通過自主招生加分、政策性加分、保送的途徑邁入北大。清華大學招辦主任說,今年通過清華自主招生初審的考生中約1/4學生來自于縣級或縣級以下中學。此前復旦大學校長也坦言,自主招生對農村學生不公平。除了出行住宿等高成本外,考試內容也成了農村學生通過自主招生的“絆腳石”。
自主招生的考題涉及面廣,往往是城市孩子才可能接觸到的事物,比如五線譜,比如殲十……清華社科2010級的陳美詩則在自主招生考試中遇到了一道關于費孝通在哪里上大學的題目,她說:“我在進清華前連費孝通是誰都不知道,這題清華附中的孩子可就都知道了。”
8.藝術加分與寒門子弟更是絕緣,來自北大招生辦的資料顯示,最近五年北大招收的體育特長生絕大部分來自東部地區,七成來自大中城市,來自農村的只有6%;而藝術特長生,迄今沒有一位來自農村。
有微博流傳著這樣一段話,“有人說,農村考生高分低能,而北京上海考生綜合素質高,所以低分進北大復旦乃情理之中。這是匪夷所思的理論!既然要求綜合素質高,那就應該讓高考考查綜合素質!憑什么會彈鋼琴就叫綜合素質,會種田會養豬就不叫綜合素質?沒有人彈鋼琴,照樣可以生活;但沒有人種地,我們怎么活?”這段自嘲式的調侃與嘲諷所折射出的,正是當前中國教育公平的困境,而在這一困境中,政府有之,學校有之,社會有之。
9.一直以來,“重點”、“一級重點”,是浙江學生和家長判斷一所高中優劣的重要標準。但從現在起,老牌“省重點中學”的評選歷史宣告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省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學校”的評選。
2014年3月,首批浙江省一級普通高中特色示范學校的評估結果揭曉,杭州外國語學校、杭州高級中學等32所學校入圍。對照浙江省一級重點高中目錄,記者發現有100多所老牌的一級重點高中缺席首批一級特色示范高中。而杭七中、杭州綠城育華學校等個別二級重點中學,卻意外出現在這次的公示名單上。
二級重點中學能“意外”入圍,杭七中校長樓平表示,主要是因為特色示范高中的評選不設門檻,所有普高都能自由申報。而且新的評估在對學校進行全方位考察的同時,忽略高考成績因素,只對高中畢業生學業水平有高要求。比如省一級特色示范學校,要求“近三年,高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必考科目合格率達到99%以上”等,這給了許多非一級重點中學冒出來的機會,只要努力發展學校特色,課程多樣化,就有希望“跳級”。
這塊牌子如此不容易,但面臨中考的家長們暫時還不買賬。杭州采荷中學一位初三家長很直白地對記者說:“特色很豐滿,成績很骨感啊。很多像我這樣的爸媽,還是盯牢分數和一本率的,沒特色但有升學率的高中,照樣擠破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