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材料4
《中國運河文化史》一書中寫道:“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隨著運河的南北大貫通和迅速開發,運河區域的社會經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興盛與繁榮,這不僅為運河區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且也促進了南北文化、東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種地域文化和外來文化相互接觸、融會、整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說,大運河最本質的功能是溝通,大運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交流,是在溝通和交流中形成的包容開放的精神底蘊。
對中國來說,大運河是活態的文化遺產,它不僅是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更是文化線路和中國民族大融合的見證。從隋唐到元明清到近現代,“大一統”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格局的主流,這多少有賴于大運河的文化融合作用。大運河在實現物資交換和人員交流的同時,大大削去了地域文化的不平衡,弱化了大疆域、多民族的文化沖突。以大運河為軸,就南北向而言,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楚文化、越文化得以兼容并包;就東西向而言,巴蜀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三秦文化及三晉文化等得以互相融合。
大運河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區域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等的不同造成的文化差異,通過文學藝術的傳播增進了交流。典型的例子就是“國粹”京劇的形成。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嘉慶、道光年間又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逐漸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發展形成這一獨特劇種。后來京劇的傳播又遠遠超出了北京一城一地,在大運河沿線都有著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大運河兩岸人們的生活習俗、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也在交流和碰撞中相互影響,潛移默化地相互改變。康熙時期組織編纂《全唐詩》,沿運河兩岸搜集資料,編好后走運河到杭州印刷,印好后再運回北京;滄州人紀曉嵐前往福建汀州任主考官,他就把河北的風土人情、奇聞異事講給閩人聽。正是在這樣的南北融合、東西交匯的過程中,大運河沿線乃至更廣大范圍內的全體中國人磨合出了相通的倫理道德和情感性格等。
材料5
浙江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重點區域。大運河浙江段的河道長度、遺產點段數量、遺產區面積等都在“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共有11個河段280多千米河道,13處遺產點和18個遺產要素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同時,大運河沿線的杭州運河元宵燈會、寧波媽祖信仰、湖州含山軋蠶花、嘉興三塔踏白船、紹興背纖號子,以及湖筆制作、黃酒釀造等傳統技藝也得到了持續性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
大運河浙江段流經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寧波5市的20多個區縣,沿線與運河的建設、交通、商業、生產活動密切相關且歷史風貌和傳統格局保存完好的運河城鎮有22個,運河村落有3處。這些城鎮、村落不僅保存了與運河密切相關的城鄉歷史文化聚落,如城墻、城門、歷史街區、建筑群落等,而且保護傳承了珍貴的運河文化,其中多個已納入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以保證其真實性、完整性的延續。
浙江省早在2008年就啟動了大運河浙江段的遺產資源調查和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為運河文化帶建設打下了基礎。為了加強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出臺了全國首部運河保護條例《杭州市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為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成立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浙江城市協作體,探索建立沿線城市共建共享大運河文化的體制機制。自2016年起,每年在杭州舉辦中國大運河國際論壇,推動中國大運河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
在運河環境風貌的保護和整治方面,浙江嚴格管控大運河沿線各市、縣的城鎮建設項目,積極開展運河沿線城鎮、鄉村航道兩側的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努力展現運河兩岸原有的歷史環境風貌。結合“五水共治”工程的推進,運河沿線地方政府認真落實保護管理責任,采取了截污納管、工業污染整治、農村農業污染防治、河道綜合整治等措施,運河水質全面改善,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2017年,杭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要打響東方文化特色品牌,堅持保護第一、應保盡保,實施城市記憶工程,同時要發揮運河、西湖“雙世遺”綜合帶動效應,沿河沿湖高端商務帶要以金融服務、高端商務、商貿旅游、文化創意、現代物流等產業為特色,建成高端服務業集聚發展帶。
材料6
運河興,則城市興。大運河流域居住著中國近八分之一的人口,大運河一直在滋養著兩岸城市走向未來,而兩岸的城市也在不斷思考和探索著如何與身邊的大運河和諧相處。
近年來,揚州對大運河環境的綜合整治陸續展開,搬遷棚戶、疏浚河道、整修堤岸,大運河逐漸重現當年的清水碧波。由于運輸功能轉到了城外的新河道,大運河上已無當年舟楫縱橫的繁忙景象,但游船點點,碧波漣漣,“運河之城”的水韻氣質依然令人流連。揚州市還啟動了以運河保護為重點的“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在沿河的邵伯湖等湖泊實施退漁還湖、退養還湖工程,總計還湖面積達到15萬畝。
在山東棗莊,大運河船舶污染治理正在大力推進,船舶按照要求加裝污油、污水收集設備,運河沿線碼頭配套建設污油、污水回收處理裝置,海事部門加大對來往船只的監督檢查,船民的環保意識也不斷增強。對此,船戶小苑說:“我們這兩套收集設備的改造,得到了1萬多元政府補貼。政府這么大力度抓環保,再向大運河里亂排亂倒可真是太不像話了。”
地處魯南的臺兒莊古城,利用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古碼頭等水工遺存以及水街水巷歷史肌理,重建北方水城,走文化旅游業發展之路。如今,“一河漁火,十里歌聲,夜不罷市”的昔日繁華已在這座曾經的大運河水旱大碼頭上重現端倪。古城周圍民宿已發展到1.5萬個床位,2018年迎來游客600萬人次。
“無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認通州。”高高矗立的燃燈佛舍利塔,曾見證北京通州當年舟楫往來的繁盛景象,如今與毗鄰的3座廟宇一起正被打造為運河文化景區;同時,京杭大運河通州至天津段也將很快再次通航,北運河水上觀光旅游有望成為一道嶄新的風景。
自古就有“居天下之中,扼漕運之神”美譽的江蘇省淮安市,近年來大力推進中國漕運博物館、清江浦記憶館、皇家敕建名人館等運河文化博物館群建設。通過制作清口水利樞紐、洪澤湖大堤3D動漫,實施惠濟祠沙盤復原等系列解讀工程,為廣大市民和中外游客了解運河歷史、感受運河文化搭建平臺。此外,該市還積極挖據整理大運河史料,組織編寫了《里運河名勝》《淮安運河故事》《運河文化研究論文集》等系列從書。
在浙江杭州,大運河拱宸橋畔的橋西歷史文化街區已成為中外游客的必游之地,產城融合的沿大運河景觀帶年接待規模達1200萬人次,大運河已成為繼西湖、西溪之后杭州又一張閃亮的旅游金名片。城南的大運河與錢塘江交匯處,江河匯流區應運而生,一座近百萬平方米的江河匯綜合體正在崛起,大運河和錢塘江正“手挽手”助力杭州“擁江發展”。
出于對大運河文化的熱愛,杭州詩人小舒于2012年9月發起了首屆大運河國際詩歌節,倡導通過詩歌去保護、宣傳和傳承大運河文化。詩歌節至今已連續舉辦了6屆,吸引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詩人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其中,匯成了一股保護傳承大運河文化基因的民間力量。小舒說:“大運河一定是一條審美的河,舉辦詩歌節,就是希望為她提供更多的文化符號,讓她真正成為詩的河流。”
相關推薦:
2019公務員真題及答案解析 ※ 萬題庫估分 ※ 微信對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