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論考試中,根據題目要求處理材料是一個基本原則,但材料信息和題目要求之間往往存在不一致甚至是相反的情況,這雖然顯示了試題的難度和水平,但也給考生的作答帶來了困難。據此歸納了“正反互化法”,為考生應對這種情況提供借鑒。
所謂“正反互化法”,即要求應試者根據題目要求對正面(積極)或反面(消極)特點的材料進行恰當的反方向加工,使其符合題目的作答要求的方法,具體表現在正面(積極)到反面(消極)和反面(消極)到正面(積極)兩個方面。
一、“正”化為“反”
此種情況適用于題干要求反面作答但材料存在大量正面的信息的題目。由于采取積極行為的前提是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問題解決力度不夠等情況,因此可以通過添加“緊迫性”或“必要性”等詞匯把語義從正面轉換到方面。
例:根據給定資料7—9,請你分析“張悟本事件”折射出哪些現實問題。(20分)
要求:問題全面明確,分析恰當透徹,表述簡潔明了;不超過250字。
在本題中題目要求分析現實問題,但在資料7-9中卻存在國家領導人和科普專家的講話等正面信息,這就需要考生利用上述方法在對其語言加工的基礎上添加相關詞匯,體現題目的要求。
二、“反”化為“正”
此種情況適用于題干要求正面作答但材料存在大量反面的信息的題目。由于去除消極情況往往是實現情況好轉的手段,因此可以通過添加“改善”或“提高”等詞匯把語義從反面轉換到正面。
例:根據“給定資料”,概括說明人口普查要掌握我國人口哪些方面的基本信息,并分析指出,掌握這些信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意義。(20分)
要求:準確、全面,不超過400字。
在本題中題目要求分析重要意義,但在資料中卻存在城市發展和管理、鄉鎮管理模式、性別失衡等反面信息,這就需要考生利用上述方法在對其語言加工的基礎上添加相關積極詞匯,達到題目的要求。
最后,在使用上述方法時必須依據題目要求結合具體資料,防止盲目套用,陷入教條化和模板化的誤區。
公務員行測題庫【手機題庫下載】丨搜索公眾微信號"考試吧公務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