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隔著一層玻璃,看得見,就是夠不著。”這是某位文筆很優秀的考生對于公務員考試應用文題目的短評寫作的感受。應用文寫作是公務員考試為了增加考試區分度而精心設計的題目。考試吧通過對多年的申論真題研究發現,寫好申論應用文中的短評,需要的不僅僅是文筆。
短評是配合新聞報道,就現實生活和實際工作的某一方面問題,代表部門發言的一種評論。相比于社論,短評在選題、評述范圍、立論角度、篇幅、規格等方面更具單一、輕便靈活、短小精悍的特點。
一、短評的特點
短評的論點應當集中、鮮明、新穎、吸引人,論述不僅力求“言近而旨遠,詞約而意深”,還要有新穎獨到的見解,有新的角度、新的論據、新的表述方式,并以此給人以新的啟迪。
寫短評要善于圍繞中心工作提出論題,從具體、新穎、多樣的角度立論,力戒言論的一般化和公式化。至于一篇言論究竟選取哪個角度為宜,這要根據讀者關心的問題,根據矛盾發展的實際情況決定。
短評是以報道所提供的新鮮事實為由頭、依托或論據,旨在畫龍點睛,就實論虛,就事論理,從政策法規上、思想上、理論上揭示事物意義,通過現象深入事物的內部聯系,升華人們的認識,深化報道思想,以達到依托個別、引導一般的目的。
可以總結為:論題具體,一事一議;長話短說,議在實處;源于報道,高于報道。
二、短評的寫法
1.小角度,新視角
一些短評未能做到短小精悍,是與題目偏大、角度過大分不開的。相反,凡是有的放矢地集中議論一個具體問題或一個問題的某個側面的短評,就容易寫得短小精悍,言之有物。例如,表揚一個先進人物,最好從他的事跡中選擇一個閃光點加以評論;批評一個壞的典型或針砭某個社會時弊,也應選擇一個點去揭露、去批駁、去分析,切忌面面俱到。
2.在深化上下功夫
在配寫短評時,立論既要以材料所提供的典型事實為依托,又要在深化思想上下功夫。既可以使短評的立論和論述有所依據,有助于就事論理、有的放矢,避免泛論,又可以使言論結合實際,闡述黨和政府的有關方針政策,有助于深化思想。
3.開門見山,不落俗套
就結構而言,短評的開頭對全文長短優劣有明顯的制約作用。開頭問題提得突出鮮明,開門見山,不落俗套,文氣也就順流而下,便于一氣呵成。
比如一種開門見山的手法,開篇即提出了某一矛盾現象。有了矛盾,就為分析矛盾準備了“靶子”,即引發了思路,也有助于把言論寫得順暢、集中。
4.長話短說,評在實處
短評要做到短小精悍,在文字上就必須有所控制,力求長話短說。為此,有必要打破大中型評論文章慣用的寫作程式,重在亮明觀點,畫龍點睛,評在實處,不必過多地進行論證。
《體育報》曾登過一篇三句話短評,題目是“中國——萬德夫”。全文如下:
許海峰獲得奧運會第一枚金牌后,有些外國報刊不約而同地寫道:“中國——萬德夫!
“萬德夫”就是“真棒”、“真行”、“妙極了”的意思。
從52年前外國報刊說“看中國人明日如何跑”一直到今天的“萬德夫”,這是一個多么大的變化啊!
短評只有三句話,卻余味深長。它借助體育運動的歷史性變化,使人們看到新中國的翻天覆地的發展全貌,觸發人們對今昔的聯想,給為新中國建設奮斗中的人們以巨大的鼓舞。它之所以能寫得如此短小精悍,原因就在于論題十分具體,立論的角度也很小,開門見山,長話短說,評在實處。
正是“有感而發陳言務去,有的放矢矛頭直指。以小見大以一當十,巧妙說理巧舌如簧”。
三、短評寫作的提高
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最重要的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深層次的東西。同樣,對于申論,在閱讀材料時,只有抓到了材料背后的政策、理論,才有可能準確提煉觀點。要單刀直入,尖銳而不偏激,評得有力,點到痛處。
一則材料往往可以從不同角度解讀,在評論時要用獨到的眼光,深入地思考,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闡明自己的觀點時要直接,少繞彎子。在展開論述的時候,應該簡要列舉與這個事件相似的例子來加強說服力。
好的短評應做到導向鮮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發人深省。針對材料里的新聞事件,我們要高屋建瓴,從法、理、情的角度去看待,然后旗幟鮮明地把或褒或貶的態度表述出來,那樣評的導向也就十分明晰了:或引導人們向善,或勸誡人們警醒,或引起人們深思……切不可憑空漫說,言不及義,無理取鬧。
短評要講究藝術性,看準了問題后,我們還要選擇表述的角度,做到生動形象,文采斐然,言簡意賅,使人耳目一新,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語言要活潑、生動,多用群眾的話語,切忌知識分子腔調,否則語言陳舊、老套、死板,令人生厭。雖然新聞短評的寫作是一種新題型,只要做到以上四點,并且多關注生活,多進行思考,多借鑒,自然可以寫出讓人耳目一新,長久回味的短評。
四、真題范文
依照給定資料4、5,以“告別跟風,走向成熟”為題,寫一篇短評。
【參考答案】
告別跟風,走向成熟
近年來,我國彌漫著一股“跟風”熱潮,家長“跟風”報班熱,節目“跟風”選秀熱,全民“跟風”養生熱,一波未止一波又起。這一現象折射了社會轉型期社會群體的浮躁心態,構成了社會群體心理“亞健康”的表征。
“跟風”現象源于人們“預先失敗”的心理問題,過于相信專家指導系統。當前社會高度發展、信息豐富蕪雜,生活形態多樣變遷,世界變得破碎,人們無法獲得真實世界的信息,自然會期待權威。大眾傳媒承擔起“專家指導系統”的角色,通過生成知識和影響,給大眾提供了一個認識外部世界的通道。但是部分媒體不負責任地炒作,導致社會“跟風”現象嚴重,虛假宣傳大行其道,從眾潮流將社會推向浮躁之中。
跟風是拙劣的模仿,缺乏理性,喪失了文化個性。經常從眾跟風,會缺少獨立思考,創造力也會隨之降低,一個人如果喪失智慧和創造性,就會造成千人一面的社會環境。為此,需要正確引導,增強文化自信,要鼓勵公民個性發展,鼓勵創新精神,提升個人素質。中華文明理應創造自己的新文化,每個人都要沉下心來,做好自己。要加強民族文化自信心,珍惜文化遺產,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克服盲從和自卑心理,重振成熟與多樣的民族文化。
關注"考試吧公務員"官方微信第一時間獲取公務員報名、真題答案、備考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