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鳴條之戰——夏vs商
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今河南封丘東)進行的一場決戰。約公元前16世紀,夏桀的統治出現了危機。夏朝在東方的屬國商,乘機先征服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再采取分別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個擊破了位于夏、商之間的豕韋(今河南滑縣東南)、顧國(今河南范縣東南)、昆吾(今河南許昌)等夏朝屬國,使夏王桀孤立無援。接著,商湯又率戰車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倉促率王師與商軍戰于鳴條,結果夏朝軍隊大敗。這場戰爭成為夏王朝覆亡的轉折點,導致夏王朝覆亡。商湯回師西亳(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召開了眾多諸侯參加的"景亳之命"大會,得到3000諸侯的擁護,取得了天下之主地位,商湯建立了中國的第二個王朝商朝。
2.牧野之戰——商vs周
牧野之戰,就是商周之際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略決戰。 商朝末年,周武王為興周滅商,統兵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與商軍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展開的決戰。史稱“武王伐紂”。
3.桂陵之戰——魏vs齊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截擊戰,發生在河南長垣西北的。周顯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魏圍攻趙都邯鄲,次年趙向齊求救。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援救。孫臏認為魏以精銳攻趙,國內空虛,遂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果然誘使魏將龐涓趕回應戰。孫臏又在桂陵(今河南長垣)伏襲,大敗魏軍,并生擒龐涓。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成為兩千多年來軍事上誘敵就范的常用手段。
4.馬陵之戰——魏vs齊
周顯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魏國發兵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國應允救援,以促韓國竭力抗魏國。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運用“圍魏救趙”戰法(見桂陵之戰),率軍直趨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誘使魏軍回救,以解韓國之困。這次戰役中孫臏利用龐涓的弱點,制造假象,誘其就范,使戰局始終居于主動地位。馬陵之戰是中國戰爭史上設伏殲敵的著名戰例。
5.長平之戰——秦vs趙
長平之戰,前后耗時三年(近年來有一說為前期僵持對峙二年六個月,后期白熱戰六個月)。是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于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據載秦軍前后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被后人認為是戰國形勢的轉折點。
關注"566公務員"官方微信,獲取最新資訊、職位表、真題答案等信息!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