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試題答案及解析 |
第 6 頁:判斷推理試題答案及解析 |
第 12 頁:數量能力試題答案及解析 |
第 17 頁:常識應用能力試題答案及解析 |
第 24 頁:綜合分析能力試題答案及解析 |
三、閱讀理解(11—25題):下面給出一些語段和短文材料,仔細閱讀分析,選出與所給語段或材料內容最相符合的選項。
第11題 微電影不僅鋪設了一條年輕導演試水商業電影的緩沖地帶,而且象征一種更為自由的創作空間和理念,鏡頭、情節、結構、音效等敘事元素都呈現出與傳統電影不同的風格與訴求。比如,從電影到網絡,再到手機,屏幕越來越小,特寫成為微電影最基本的鏡頭語言,但這里的特寫更多是一種敘事蒙太奇,而非傳統電影竭力渲染的表現蒙太奇。
下列說法與原文不相符的是( )。
A.微電影象征著更為自由的創作空間和理念
B.微電影與傳統電影的風格差異較大
C.微電影比傳統電影更具有商業價值
D.敘事蒙太奇是微電影的主要表現手法
【正確答案】C
試題解析:
文段并未說明微電影與傳統電影哪個更具有商業價值,只是說了兩種電影在創作空間、理念及風格等方面的不同之處,故C項錯誤。A項是對原文第一句話的概括;根據“微電影……呈現出與傳統電影不同的風格與訴求”可知B項說法正確;根據“特寫成為微電影最基本的鏡頭語言,但這里的特寫更多是一種敘事蒙太奇”可知D項也符合文意。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
第12題 在二審終審制的法律前提下,再審終審案件怎么也不應該是司法部門的本意,剩下的理由只能是“順應民意”了。“順應民意”雖然是天大的好事,但對于法律,“順應民意”應該體現在立法中,撇開司法的獨立性,就法律的穩定性而言,朝令夕改的東西絕對不是法律,可以任意加以修改的文本同樣也不可能是法律,這是法律本身樹立強大權威的必要條件。對一宗殺人案的判決,竟然如此一波三折,即便最終殺了罪有應得的李昌奎,同時也讓法律的威嚴大打折扣。
這段文字意在強調( )。
A.法院的判決不應順應民意,應只關注法律自身
B.法院的判決不應朝令夕改,應該保持穩定性,以確保法律的威嚴
C.我國二審終審制的案件審判程序不合理
D.法律的穩定性是法律本身樹立權威的必要條件
【正確答案】B
試題解析:
A項屬于過度推斷,由“‘順應民意’雖然是天大的好事”可知,文段并沒有否定法院判決應順應民意,故A項錯誤。C項屬于主觀臆測,文段只是提及了“二審終審制”,并沒有對這項制度加以評價,故C項錯誤。D項的迷惑性較大,由“就法律的穩定性而言....必要條件”可知D項本身說法正確,但通讀文段可知,文段的展開圍繞的都是法院對李昌奎案作出的判決,且從內容的豐富程度來看,B項顯然包括D項,故本題正確答案為B。
第13題 “衣服”本來的功能只是遮身蔽體、保暖防寒,但在歷史中又演化出了政治、審美的功能。
在傳統社會,服飾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強化,成為統治者“治民”的重要部分。歷代王朝都有《車服制》《章服品第》一類對著裝等級制度的嚴格規定,早在周代即產生了比較完整的衣冠制度,自天子至大夫到士卿,服飾各有區別定制。至魏晉時期,王公貴族雖然“服無定色”,但仍有八品以下不得著羅、紈、綺等高級絲絹織物的規定。唐代是最開放的年代,但從唐高祖李淵起就正式頒布衣服之令,對皇帝、皇后、群臣百官、命婦、士庶等各級各等人士的衣著、色彩、服飾、佩帶諸方面都作了詳細的規定。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
A.“衣服”功能的演變過程
B.“衣服”所體現出的等級制度
C.中國古代“衣服”的功能
D.對中國古代“衣服”的功能的考證
【正確答案】B
試題解析:
文段首先說明“衣服”的基本功能,然后演變出政治、審美功能,最后著重強調政治功能中的等級制度,并列舉出具體的事例說明中國古代服飾制度的核心是等級制度,衣冠服飾是尊卑貴賤等級序列的標志。A、C、D三項都不是文段的主要內容。本題正確答案為B。
第14題 由于這次“三公經費”的公布是歷史首次,從善良的愿望出發,在公開上出現時間拖延、數據簡單等現象可以理解,新事物的出現總要有個適應過程,何況這種原來只有少數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才可掌握的機密數據。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乃至第N次公開就不能再這么簡單,拿一個籠統的數據和模糊的解釋來應付公眾,而必須有對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使用情況的詳細說明和解釋,對公眾的疑問有誠懇的回應,否則,“三公經費”的公開意義會大打折扣。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公布“三公經費”是新事物,有個適應過程,不要太過苛求
B.應當制定相關細則,保證“三公經費”的公開不流于形式
C.公布“三公經費”不能用籠統和模糊的數據來糊弄公眾
D.必須啟動預算體制的改革,構建公眾廣泛參與的預算監督體系
【正確答案】B
試題解析:
文段出現了明顯的轉折詞“但是”,由此可知文段論述的重點在后半部分,而A項是前半部分的內容,故不可能是文段所強調的方面,首先排除A項。再看D項,雖然說“因公出國(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可以算是“預算”的內容,但是文段中并沒有提到現有預算體制的不合理、不完善之處,因此“改革”無從說起,D項是過度推斷。比較B項和C項,二者說法均正確,也均是文段后半部分強調的內容,區別在于B項是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C項是對現有現象的否定。從文段來看,作者提出問題的目的是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否定錯誤的做法。因此B項才是文段意在強調的內容。本題選B。
【連題】 根據材料回答15~14題:
替《王干隨筆選》“幫腔”者兩位,其中一位是原文化部長,名作家王蒙。王氏以短短數行,披露往事一樁:父親輩的王蒙結識兒子輩的王干,仰仗的是爺爺輩的胡喬木。王蒙敘事,素有講究。這段記憶列出風云學界的圣賢任繼愈、金克木、季羨林,言之鑿鑿。寥寥數十字中,五六個人抱團糾結,互為策應,大有深意存焉。對小王來說,借老王之嘴,為自家新書鳴鑼,絕非謬托知己。
新時期以來言路廣開,催生出文壇無數“對話錄”。只是泥沙俱下,多數討人厭煩。有的一味偏激,只顧凸顯個性,有的插科打諢,止于相互調情。而對話應有之貨色,諸如問題探討、理念交鋒、志趣對決,等等,則幾近于無。有此前因,“二王”對話出籠之際,眾人并不看好,即便閃耀出“王千干王蒙,王蒙蒙王干”的亮點,仍被誤為二人心領神會的噱頭。及至讀對話,學問一點點水落石出,價值一點點霧去山明,人們方明白何謂銅與金,何謂騾子和馬不一般。
打出道算起,王干舞文弄墨,近30余載。雖童顏依舊,但已脫盡生澀。就說這本《王干隨筆選》,文字活泛如蝴蝶,氣韻爽然如晨光,道行深幽如潭水,格局早已逸出小文壇,放眼大文化。如將他歸類于雜家,并無不當,其品相、質地,皆純正可靠,不乏“高人”端倪耳。一位成天讀書的朋友,搖頭晃腦向我鼓吹此書。他的意見是,假如你手頭不空,就先干正事;如果你閑著也是閑著,就不妨翻翻,多數篇什,是會叫人開卷釋懷的。
前幾日,上街買書,老板溫文爾雅,喜歡閱讀,尤愛隨筆類,將一段句子背我聽:“隨筆的功夫不在筆頭上,而在人身上。一個工于心計的人寫不好隨筆,一個缺乏幽默感不能自我嘲諷不能自我反思的人寫不好隨筆,一個不學無術的人不配寫隨筆,一個光知道掉書袋的人與隨筆無緣。”此乃王干隨筆生涯之心得,寫在書尾“后記”里。老板背完,含笑相問:“任老師,王干的體會是不是有見地?”
我替王干高興,十位評論家對你的弘揚抵不過一位書店老板對你的欣賞。前者言而無信,常常被人識破;后者借助切磋,可直接讓讀者掏出錢來,抱書回家。“名人為你助興,固然雅致;生人替你賣書,才算實惠。老弟,你就偷著樂吧。”
第15題 文中畫線的“心領神會”可以替換為( )。
A.暗藏玄機
B.惺惺相惜
C.心心相印
D.心照不宣
【正確答案】D
試題解析:
文中畫線成語“心領神會”的意思是指對方沒有明說,心里已經領會。其中“領、會”指的是領悟,理解。A項“暗藏玄機”是指表面看似無奇的東西,卻有想象不到的事件或陰謀。B項“惺惺相惜”是指性格、志趣、境遇相同的人互相愛護、同情、支持。C項“心心相印”是指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就可以互相了解,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其中“心”指的是心意,思想感情;“印”指的是符合。D項“心照不宣”是指彼此心里明白,而不公開說出來,也指互相之間明白或共同認可一件事物,作出相同的判斷。同時,對對方心中所想所希望的予以回應,而無需對方提醒。根據成語含義可知D項與原文的“心領神會”意思最為接近,可以互相替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