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 |
第 7 頁:數量關系 |
第 9 頁:判斷推理 |
第 15 頁:資料分析 |
第 20 頁:常識判斷 |
第 24 頁:參考答案 |
31.【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指出經典之所以為經典,是因為常讀常新。后面通過引用名言、舉例等方法來論證什么是常讀常新,即不同年齡、不同境遇閱讀經典會產生不同體會與領悟。由此可見,文段主要談論的是經典具有常讀常新的性質。正確答案是B。
32.【答案】C。解析:這段文字通過描繪旅途中的美景,說明置身于這樣的旅途中,可以化解胸中塊壘,可以蕩滌塵世污穢。A項“用心感受”不是文段意在表達的內容,排除。B項只提到旅行給人的美的享受,對其化解胸中塊壘、蕩滌塵世污穢的功能沒有涉及,排除。D項“功利性”屬無中生有,排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
33.【答案】D。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談魯迅的文章,且“時過境遷”、“當時就并不正確”存在程度上的遞進關系,故⑤③應排在前面,據此可排除A、B。②由魯迅的文章轉入魯迅的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啟后的作用,故應緊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談魯迅的精神,①句對整個文段進行總結。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34.【答案】C。解析:文段論述的中心是“埋伏和照應”,根據前后照應和句式一致原則,⑤②緊密相連接在①后,排除B、D。“斧鑿痕跡”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呼應,⑥句應接②句后,同時④句也是對③句的解釋,正確順序應為②⑥③④,故本題答案為C。
35.【答案】B。解析:文段最后一句是對孔子弟子宰予的事例及孔子所說話的總結,它強調的是“不輕信人言,而要察其所為”,B項的表述與此一致,為正確答案。
36.【答案】B。解析:這段文字主要論述的是:人類能夠區別左右的奧秘在于人類的左右大腦是不對稱的,正是左右腦的分工與合作使得人類的思維活動得以正常運轉,從而認識和改造世界。B項符合題意。
37.【答案】A。解析:由“技術創新能力無法通過引進直接獲得,關鍵技術更是買不來”一句以及中國用于消化吸收的費用比例明顯偏低這一數據對比可知,文段強調的是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不夠。B、C、D三項均不是文段想要說明的問題。
38.【答案】B。解析:文段由我國大量嬰兒由于缺鐵而面臨發育、死亡威脅的狀況,引出政府啟動的鐵強化醬油全國性營養改善項目。然而,由“鐵醬油至今大都在貨架上睡覺”可知,這個公益項目卻并不被公眾所普遍接受。究其原因,“無人知曉”背后反映的是宣傳力度不夠致使項目無法迅速有效傳遞給大眾的問題。B項恰當地概括了文段主旨,當選。
39.【答案】B。解析:文段是在贊美蘇州園林的造園者,正是由于他們高超的“寫意手法”,才造就了園林的“詩情畫意”。由此可知,作者想要論述的便是B項。其它選項均與蘇州園林的造園者無關,可排除。
40.【答案】D。解析:這段文字通過介紹教育終極目標的論述,引出“素質教育”這個話題。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有些地方卻誤把素質教育和音體美教育或業余愛好教育等同起來,忽略了最根本的人格教育,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是應該被糾正的。A項“更深層的意義”表述過于模糊,沒有體現出文段中一再強調的健全人格的培養問題,排除。B項說素質教育在實踐中走入了誤區,表述過于絕對,文段中說的是“很多地方”,而且走入誤區這個事實也不是文段意在說明的內容,排除。C項說明的對象是“音體美教育”,文段的重點在“素質教育”,排除。本題的正確答案為D。
41.【答案】D。解析:42=6+10、62=10+26、102=26+74、262=74+(602),即每一項的平方等于它后面兩項之和。
44.【答案】B。解析:積數列變式
2×3+3=9,3×9+3=30,9×30+3=273,30×273+3=(8193)
45.【答案】D。解析:分組組合數列。每兩個一組,后一個數分別是前兩個數的3、4、5、(6)倍,300×6=(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