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 |
第 7 頁:數量關系 |
第 9 頁:判斷推理 |
第 15 頁:資料分析 |
第 20 頁:常識判斷 |
第 24 頁:參考答案 |
24.卡爾·波蘭尼說,如果聽任市場機制成為人類命運及其自然環境乃至購買力的數量和用途的唯一指導者,那將導致對社會的破壞。就以商品而言,勞動力不可能被任意驅使、利用甚或舍棄而不影響剛好是這一特殊商品承擔者的個人。也就是說,在處置一個人的勞動力時,制度總是面對著“人”那個稱號下身體、心理和道德的統一體。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
A.無管制的市場會破壞社會 B.勞動力是特殊的商品
C.無管制的市場缺乏道德屬性 D.勞動力不能被商品化
25.清代是紫砂壺發展的鼎盛時期,制壺名家輩出,在選料、配色、造型、燒制、題材、紋飾、工藝等方面都較完善。紫砂壺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清代的飲茶習俗非常普及,已成為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故紫砂壺的發展日益興盛。清代的茶有紅茶、綠茶、白茶、黃茶、花茶、散茶六大類,同今天的茶大體相同。茶具則承明制,多以陶瓷為主,瓷以景德鎮的瓷茶具為優,陶茶具以宜興的紫砂茶具最為出色。
這段文字闡述的主旨意思是:
A.紫砂壺與飲用茶之間的配套關系
B.紫砂壺與當時社會生活間的聯系
C.紫砂壺的發展在清代鼎盛的原因
D.紫砂壺與清代的飲茶習俗的聯系
26.面對心理輔導與治療的本土化,我們要對西方的理論存有一種開明的態度,迫切的問題是:我們如何以實證方式如結果研究,來檢驗有關理論在中國人中之有效性,然后去蕪存菁。同時,通過吸收、借鑒外國的理論和方法,發展或創造出適合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特點的心理輔導和治療體系。
對這段話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A.心理學是一門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的學科
B.我們迫切需要用實證方式來驗證西方心理輔導與治療理論的科學性
C.心理輔導與治療的本土化目標的實現,要建立在對西方理論去偽存真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上
D.盡可能開明地對待西方理論,海納百川,博才眾長,方能實現心理輔導與治療的本土化
27.中國近代人物都比較復雜,它的意識形態方面的代表更是如此。社會解體的迅速,政治斗爭的劇烈,新舊觀念的交錯,使人們思想經常處在動蕩、變化和不平衡的狀態中。先進者已接受或邁向社會主義思想,落后者仍抱住“子曰詩云”、“正心誠意”不放。同一人物,思想或行為的這一部分已經很開通很進步了,另一方面或另一部分卻很保守很落后。政治思想是先進的,世界觀可能仍是唯心主義;文藝學術觀點可能是資產階級的,而政治主張卻依舊是封建主義。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構成了中國近代思想一幅極為錯雜矛盾的圖景。
這段話支持了這樣一個觀點:
A.中國近代思想總體上還沒有現代思想元素
B.中國近代人物或者是保守落后的,或者是開放進步的
C.中國近代思想的發展是錯綜復雜、充滿矛盾的
D.中國近代思想的復雜性源于西方列強的侵略與經濟發展的落后
28.盡管從國民經濟總量的比重上看,農業所占的比重低于第二、第三產業,但對于一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80%的發展中大國來說,無糧不穩。沒有廣大農民的普遍小康,沒有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整個國家發展進步的基礎就會不穩,實現全面小康和高水平小康的戰略目標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事關改革開放大局,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能只算GDP貢獻率一本賬,更要算改革發展穩定全局這本大賬。
這段文字著重強調的是:
A.農業的基礎地位 B.農村的經濟發展
C.農民的生活質量 D.農村的社會穩定
29.就好比古代中國的讀書人繞不開《易經》一樣,現代中國的讀書人是避不開《紅樓夢》的。所以,自王國維發表《<紅樓夢>評論》以來,中國現代各路“文化豪杰”在學有所成后都會在“紅學”里一試身手,似乎不露一手就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學問如何了得。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紅樓夢》產生了一種“正典效應”。
作者接下來最有可能重點介紹的是:
A.王國維的《<紅樓夢>評論》
B.《紅樓夢》的“正典效應”
C.各路“文化豪杰”的“紅學成就”
D.現代中國的讀書人避不開《紅樓夢》的原因
30.目前我國實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標準不一,許多欠發達地區是每人每月50元或60元,某地新聞報道中還以“低保水平提高到每月50元”為題以示政績。各地的物價水平、生活指數當然很不相同,但是,在今日的中國,即便許多發達城市的低保線是每月300多元,低保戶維持生計尚顯困難,那么一個月50元的艱辛就不難想見。
這段文字主要是在強調:
A.我國實行的最低生活保障線的標準不一
B.一些地方以提高低保水平為政績指標
C.發達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較低
D.欠發達地區的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較低
31.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就是因為它不但歷久彌新,而且常讀常新。常言道,“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蘇軾也說“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經典之書,不同年齡讀有不同年齡的體會,不同境遇讀有不同境遇的領悟。小時候背誦經典,可能還不能領會其中要旨,但是背熟了,就成為一個人知識積累的一部分,長大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自然會慢慢領會其中的精髓。這就是所謂“熟讀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用而后生巧,巧而后出新”的道理。
這段文字主要談論的是:
A.經典何以為經典 B.經典能常讀常新
C.經典閱讀具有階段性 D.經典的精髓需慢慢領會
32.旅途是一幅展開的山水長卷,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松間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來,盡收眼底;細細品味,意趣盎然。那岸邊的垂柳,柔條如發,隨風搖曳;路邊的小花,纖蕊若斯,帶露綻開。置身于旭日清風的撫慰,流連于茂林修竹的環抱,靜聽鳥語,輕嗅花香,有何胸中塊壘不可化解?有何塵世污穢不可蕩滌?
這段文字意在表達:
A.旅行需要細細品味,用心感受 B.旅行會帶給人詩意般的享受
C.旅行可以去除雜念,凈化心靈 D.旅行應該學會享受,摒棄功利性
3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魯迅幾百萬字的遺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將永遠受到讀者的喜愛,后世讀者將以一種贊嘆和欣賞的態度閱讀它。 。
①他作為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這形象,這精神,必將永世長存
②比起文章來,更重要的是魯迅這個人,他的入世的態度,他的愛國心和正義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寫作的當時就并不正確,就只能作為一種研究資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對強暴的反抗和對弱者的同情,他為了中國進步不懈的努力
⑤還有一部分時過境遷,不再使人感到興趣
⑥他身上那種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傳統的骨氣,用他的話說,“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34.①埋伏和照應需要慘淡經營。
②照應處要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③只覺得自自然然,完完整整。
④如一叢花,如一棵菜。
⑤埋伏處要能輕輕一筆,若不經意。
⑥要使讀者看不出斧鑿痕跡。
⑦雖由人力,卻似天成。
⑧如果看出來這里是埋伏,那里是照應,便成死癥。
將以上8個句子重新排列,語序正確的是:
A.①⑤②④③⑥⑦⑧ B.①⑤④②③⑥⑦⑧
C.①⑤②⑥③④⑦⑧ D.①②⑤③④⑥⑦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