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言語理解 |
第 7 頁:數量關系 |
第 9 頁:判斷推理 |
第 15 頁:資料分析 |
第 20 頁:常識判斷 |
第 24 頁:參考答案 |
35.孔子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宰予在孔子三千弟子中排“言語科”第一,口才當然沒得說,可他僅因為白天睡覺一小節(jié),就失去了孔子的信任?鬃诱f:“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笨鬃赢吘故鞘ト耍芸炀皖I悟到言易行難的道理,不輕信人言,而要察其所為。
根據這段文字,最符合作者意圖的是:
A.知易行難是世人的常態(tài)
B.衡量一個人要言與行結合
C.與行相比,言更容易博得旁人的好感
D.與言相比,普通人更側重對行的考察
36.人類為什么能夠區(qū)別左右?奧秘在于人類的左右大腦是不對稱的!動物的大腦是對稱的,因而動物不能區(qū)分左右。這一設想最初由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提出,如今已有實驗證明,馬赫的洞見是正確的。我們的右腦與直覺、情感有關,左腦與邏輯、語言有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也會有這樣的體驗:一時想不起某物或某景的抽象名詞,但卻能在大腦中生動地再現(xiàn)其具體模樣。這就是左右大腦分工的不同。人類正常的思維活動有賴于左右腦的合作,否則這個世界在我們眼中就會變得荒唐不堪。
這段文字意在表達:
A.能夠區(qū)別左右,是證明人類高于動物世界的關鍵所在
B.左右大腦的不同分工及合作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關鍵
C.我們的右腦與直覺、情感有關,左腦與邏輯、語言有關
D.人們總是鐘情于對稱之美,但有時創(chuàng)造性恰恰寓于不對稱中
37.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自主創(chuàng)新并非自己創(chuàng)新,更非封閉式創(chuàng)新。不能排斥技術引進,但技術創(chuàng)新能力無法通過引進直接獲得,關鍵技術更是買不來,日本和韓國引進技術和消化吸收費用的比例分別為1:5和1:8,而我國的比例為1:0.15。
由此可見,我國技術引進的主要問題是:
A.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chuàng)新不夠
B.過分依賴技術引進,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不強
C.引進先進技術的力度還不夠
D.引進的技術并不是世界上最先進、最關鍵的技術
38.由于缺鐵,40%到60%的嬰兒面臨著大腦發(fā)育遲緩的威脅,每年大約10萬名嬰兒在圍產期面臨死亡的威脅。根據發(fā)達國家的經驗,適應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專家們提出了鐵強化醬油的辦法。只要食用“鐵醬油”,就能基本改善缺鐵的現(xiàn)狀。政府接納了專家的意見,啟動了鐵強化醬油的全國性營養(yǎng)改善項目,并采取措施保證“鐵醬油”的價格與普通醬油相當?上,公益性的營養(yǎng)改善計劃無人知曉,鐵醬油至今大都在貨架上睡覺。
這段話的主旨是:
A.由于缺鐵,我國初生嬰兒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B.鐵強化醬油的全國性營養(yǎng)改善項目無法迅速有效地傳遞給大眾,并為大眾接受
C.政府啟動“鐵醬油”項目前缺乏充分的市場調查,其做法值得商榷
D.食用鐵強化醬油不能解決嬰兒缺鐵的問題
39.蘇州園林的造園者將他們對自然的理解和對自然美的高度鑒賞能力,用寫意手法融入于造園藝術中,在體現(xiàn)文人隱逸思想的同時,努力體現(xiàn)文人畫的畫意,“多方勝境,咫尺山林”,使園林成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充滿“詩情畫意”。
在以上話語中,作者論述的是:
A.自然美和造園藝術的關系
B.寫意手法和造園藝術的關系
C.文人畫和造園藝術的關系
D.文人隱逸思想和造園藝術的關系
40.教育家告訴我們,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培養(yǎng)人格健全、智慧閃耀的大寫的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考慮,我國近年來努力推行素質教育,期待培養(yǎng)“有素質的新一代”。但實踐中,素質教育在很多地方被曲解以致走入誤區(qū):很多學校將素質教育和音體美教育或業(yè)余愛好教育等同起來。他們沒有認識到,人之所以為人,首先不在于他有多少才藝,而在于他以一個社會有機組成的個體意識,珍愛自己的生命,懂得和掌握生存之道,做到了這一點,就是以對社會、對他人負責的精神,構筑了一個個健全而堅強的個體。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素質教育不等同于培養(yǎng)個體的才藝,還具有更深層的意義
B.素質教育在實踐中變了味,背離了國家推行素質教育的初衷
C.音體美教育只能培養(yǎng)個體的才藝,對提升其素質幫助不大
D.真正的素質教育在于培養(yǎng)個體健全的人格和生存、生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