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常識判斷 |
第 5 頁:言語理解 |
第 9 頁:數量關系 |
第 11 頁:判斷推理 |
第 13 頁:資料分析 |
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將面臨失壓、缺氧、低溫和輻射損傷四大危險。這樣的情形下,人類登天首先是要擁有強大的運載工具,其次是要研制出能模擬地球基本生活條件的載人航天器。
發射載人航天器的火箭,其可靠性幾乎要達到100%。當今發射載人航天器的運載火箭一般不超過3級,其原因是隨著火箭級數的增加,火箭系統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可靠性也將下降,只要其中一級火箭出現故障,就會導致箭毀人亡;級數越少,可靠性越高
發射我國“神州”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型火箭就是一個典型。它是在以前發射衛星的“長征”二號E型火箭基礎上研制出來的,并增加了故障檢測處理和逃逸系統。故障檢測處理系統有兩個主要任務:一是判斷火箭故障,出現故障時向有關系統發出逃逸指令和中止飛行指令;二是航天員逃逸時完成逃逸飛行器的時序控制等。逃逸系統的任務是當運載火箭拋棄整流罩前發生重大危險,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時,能使航天員脫離危險區,并為航天員的返回著陸提供必要的條件
“長征”二號F型為2級火箭,其可靠性提高到97%,航天員的安全性達到了99.7%
載人航天器與無人航天器的主要區別是增裝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航天服和應急逃生裝置等特設系統,以便為航天員提供服務。另外,載人航天器有較大的活動空間,結構密封性能一定要好,還要有返回地球所需的裝備,即返回著陸系統
航天服是一種在真空環境中穿著的特殊服裝,在載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現故障或航天員出艙時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
宇宙飛船上的應急逃生裝置有彈射座椅、救生塔和載人機動裝置等,他們在飛行的不同階段各有各的用途
為了保證萬無一失,載人航天器中一些關鍵部件采用雙備份甚至三備份
飛船返回要闖過三道“鬼門關”:一是過載關,飛船高速進入大氣層時會產生巨大的沖擊過載,就像飛機撞山一般,所以必須使過載限制在人的耐受范圍內。二是火焰關,飛船返回時與大氣層的劇烈摩擦會產生幾千攝氏度的高溫。三是撞擊關,盡管飛船降落時有降落傘幫助減速,但降速仍較高。另外,還要保證其落點精度,以便【】發現營救
載人航天器起降過程中巨大的加速度和減速度、高強度的噪音、劇烈的震動和猛烈的沖擊等,可使人體內部的液體和組織發生位移,引起胸痛、呼吸困難、肌肉緊張、黑視等,只有精心挑選和受過特殊訓練的航天員才能適應
36( 單選題 )下列對“載人航天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它裝備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多種系統,特別是它裝備的逃逸系統,可以充分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
B. 它具有比無人航天器更大、密封性能更好的活動空間,還裝有在返回時減弱沖擊過載的設施
C. 它裝備有彈射座椅、救生塔和載人機動裝置等,是為了供航天員在飛船發射出故障的時候逃生之用
D. 它的一些關鍵部件可以做到雙保險,在出現一次、二次甚至三次故障的情況下,也能保障航天員的安全
正確答案是 D,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從文中“為了保證萬無一失,載人航天器中一些關鍵部件采用雙備份甚至三備份”的敘述中可以判斷得出,D選項正確,所以選擇D選項糾錯A項屬于偷換概念,“逃逸系統”是“長征”二號F型火箭裝備的,而不是載人航天器;B項中的載人航天器“還裝有在返回時減弱沖擊過載的設施”文段中未提及;C項中“它裝備有彈射座椅、救生塔和載人機動裝置等”雖與文段表述相一致,但并不是這些裝置都是“為了供航天員在飛船發射出故障的時候逃生之用。”因此不符合文意
37( 單選題 )下列對“‘長征’二號F型火箭”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它是為發射中國載人飛船而在“長征”二號E型火箭基礎上研制的運載工具,具有高可靠性的特點。從理論上講,它發射100次,至少能成功97次
B. 它是一枚2級火箭,較之3級火箭,因為級數少,系統相對簡單,從而使其可靠性大大提高,達到97%
C. 它的故障檢測處理和逃逸系統完全是為適應載人航天要求而專門設計和研制的
D. 它的故障檢測處理系統的妙處在于能夠判斷火箭升空后出現的故障,并能夠完成對逃逸飛行器的有效控制
正確答案是 A,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第四段“其可靠性提高到97%”可知,講的是一個上限,即最高可能達到97%,不能說成A項中的“發射100次至少能成功97次”,“至少”二字體現的意思是“最少”,指的是最低層次,所以A項曲解文義,排除
38( 單選題 )下列對“航天服”用途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它是一種供航天員在真空環境中穿著的特殊服裝,屬于載人飛船的特設系統
B. 它可使航天員在出艙時避免失壓、缺氧、低溫和輻射損傷四大危險
C. 它可以使航天員在返回地面前一旦遇到飛船漏氣等特殊情況,保障氧氣供應而免遭生命危險
D. 它是航天員在載人航天器上升、在軌運行、返回等各個環節必須穿著的特殊服裝
正確答案是 D,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第六段“航天服是一種在真空環境中穿著的特殊服裝,是在載人航天器上升、返回及出現故障或航天員出艙時使用,因而是必不可少的”對應D項“在軌運行”沒有提及,是無中生有,文中說的是必不可少,但不等于各環節必須穿,故本題答案為D項
39( 單選題 )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斷和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 運載火箭的級數與火箭系統的復雜性成正比,與火箭的可靠性成反比
B. “‘長征’二號F型火箭”上的逃逸系統可以充分保障飛船完成在軌運行任務后,使航天員安全返回地面
C. 載人飛船返回地球,只要穿過了過載關、火焰關和撞擊關這三道關口,就可以確保生命無憂了
D. 由于登天和落地對人的體質具有特殊要求,只有經過精心挑選和特殊訓練的航天員才能適應,因此普通人將永遠無法進入太空
正確答案是 A,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A項的推斷可以很容易從文段“隨著火箭級數的增加,火箭系統會變得越來越復雜,可靠性也將下降”中得出;B項中,“長征”二號F型火箭上的逃逸系統保障航天員的安全是“當運載火箭拋棄整流罩前發生重大危險,威脅到航天員的生命安全時”,而不是選項中的“飛船完成在軌運行任務后”;C項屬于邏輯上的偷換,過載關、火焰關和撞擊關這三道關口是飛船返回時必須闖過的三個“鬼門關”,但闖過了這三道關口并不是能夠確保生命無憂的充分條件,“只要…就…”的表述不夠準確,因此錯誤;D項“普通人將永遠無法進入太空”的說法過于絕對,也不符合文意。所以選擇A選項
40( 單選題 )文中【】處,應填入的詞語是( )。
A. 提前
B. 及時
C. 當時
D. 可能
正確答案是 B, 考點:實詞辨析 解析:飛船降落時出現意外屬于突發事件,不可能提前預知予以營救,因此“提前”和“當時”很容易被排除;“可能”與句意不符;“及時”強調營救速度之快,和前句中的“保證其落點精度”相照應。所以選擇B選項糾錯根據倒數第2段“還要保證其落點精度,以便【 】發現營救”,A項“提前”發現營救是不可能的,只能在降落之后被發現;C項“當時”發現營救在時間上也不可能;D項“可能”發現營救不符合文章本意
直到梁代蕭統編《文選》,才第一個要把文學和歷史區分開來。他在序中提出他的文學定義,即“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但這時他所指的文學只包括詩、文、賦,并不包括小說。我國的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還是進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發展、開闊,這時傳奇小說應運而生,如白居易寫《長恨歌》、陳鴻寫《長恨歌傳》、白行簡寫《李娃傳》等,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不再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象虛構與講求文采,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參照蕭統的文學定義看,虛構、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則正是講求文采。從此,小說便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傳統也并沒有中止。
41( 單選題 )對“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寫文學作品前應反復的思索,文字上要講求遣詞造句,大膽追求形式的華美
B. 文學作品是以事實為基礎,進行大膽的想象,甚至虛構,大膽追求形式的華美
C. 文學作品在內容上是以事實為基礎,進行大膽的想象,甚至虛構,在形式上應講求文采
D. 寫文學作品前應反復地思索,在形式上應講求文采
正確答案是 C, 考點:語句理解 解析:“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是蕭統編《文選》的標準,也是蕭統對于文學的定義。事,指作品描寫的對象;沉思,深沉的構思;義,指思想內容;翰藻,指作品的辭采。意思是,文學作品所描寫的對象具有積極意義,其內容的表達、形式的安排,都經過作者深沉的構思、想象,其辭藻、音律、用典等藝術形式都比較講究。參照文中倒數第2句“虛構、想象正是‘事出于沉思’,‘義歸于翰藻’則正是講求文采”,故答案為C糾錯A項,沒有“虛構、想象、文采”等內容,故排除;B項,沒有體現出“文采”,故排除;D項,沒有體現出“虛構、想象”故排除
42( 單選題 )對文中劃線句子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 直至南北朝時期,我國文學才正式進入了對文學本身進行反思的階段
B. 在理論上使文學從歷史中獨立出來,是梁代蕭統對我國古典文學理論所做的一大貢獻
C. 我國古典文學理論相對于我國古典文學創作而言,實在算得上是“姍姍來遲”了
D. “直到……才……”真實地寫出了作者對古典理論的這一突破性進展盼望已久的心情
正確答案是 D,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第一段第一句“直到梁代蕭統編《文選》,才第一個要把文學和歷史區分開來。”只是對事實的一個客觀描述,并沒有體現出作者“盼望已久的心情”,D項表述有誤,故本題答案為D項糾錯同樣根據第一句可知《文選》是出現在南北朝時期,文學和歷史的分開也體現了開始對文學本身進行思考,這也是對歷史的貢獻,所以A、B項正確;根據“小說已經出現但是沒有及時選入文學理論”可知C項正確
43( 單選題 )對“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這句話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 過去的作品注重用事實說話,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B. 唐及其后來的文學作品追求虛構與文采,為后世綺靡之風開了先河
C. 入唐以來,傳奇小說創作講求想象虛構與追求文采,表明了小說創作活動的真正獨立與自覺
D. 唐文學在語言形式上有別于從前的文學創作,從而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形成了新的高峰
正確答案是 C,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根據“這就同過去的作品有所區分”的上文“唐代小說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想象虛構與講求文采”和下文“從此,小說便發展成為文學創作了”,很容易能判斷出C項為理解正確的一項糾錯A項“具有很強的說服力”,B項“為后世綺靡之風開了先河”,D項“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形成了新的高峰”在文中均未體現,屬于無中生有項
44( 單選題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從唐代開始,小說發展成為文學創作
B. 傳統的志怪志人小說完全被唐代傳奇小說取代
C. 小說成為文學創作的主要標志是虛構、想象、講求文采
D. 蕭統把文學定義為“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的出發點是區分文學和歷史
正確答案是 B,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由文段最后一句“但作為史的志怪志人傳統也并沒有中止”可知,志怪志人小說并沒有被唐代傳奇小說完全取代,作為歷史的一部分他們仍然存在。所以B選項錯誤,選擇B選項
45( 單選題 )根據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
A. 小說成為文學創作是由時代文化和文人思想所決定的
B. 梁代蕭統是我國第一個給小說作出明確定義的人
C. 《長恨歌傳》和《李娃傳》這兩部作品不屬于文學作品
D. 唐代傳奇小說雖脫離歷史領域,但仍記載著史的內容
正確答案是 A, 考點:細節理解 解析:由第5句“我國的小說脫離歷史領域而成為文學創作,還是進入唐代之后的事。唐代的文化出現了很多新的東西,文人的思想也有所發展、開闊;這時傳奇小說應運而生”可推知,A項表述正確,故本題答案為A項糾錯蕭統第一個要區分文學和歷史,但他的文學概念中并不包括小說,因此B項錯誤;進入唐代以后,小說便脫離歷史領域成為文學創作了,《長恨歌》和《李娃傳》產生于唐代,應該屬于文學作品,因此C項錯誤;D項,由第5句“都是依照傳說創作而成,不再是歷史性質的東西了”可知,D項中“記載著史的內容”與原文不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