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地區發展模式?
地區發展模式是社區工作者協助社區成員分析問題,發揮其自主性的工作過程,目的是提高他們及地區團體對社區的認同,鼓勵他們通過自助和互助解決社區問題。
1、地區發展模式的基本特點
包括:第一,較多關注社區共同性問題;第二,通過建立社區自主能力來實現社區的重新整合;第三,過程目標的重要性超過任務目標;第四,特別重視居民的參與。
2、地區發展模式的實施策略
第一,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促進居民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針對社區居民之間的冷漠和疏離所采取的策略。第二,團結鄰里。團結鄰里主要是針對社區中部分鄰里關系不良而采取的策略。第三,社區教育。社區教育主要解決的是居民對社區資源不熟悉或陌生方面的問題和培養居民骨干。第四,提供服務和發展資源。提供服務和發展資源主要針對的是社區服務和社區資源缺乏的問題。第五,社區參與。社區參與主要解決社區面對的部分共同問題。
3、地區發展模式社會工作者的角色
由于地區發展模式注重居民參與,并強調參與者的自立、自助和成長,因此社區工作者主要扮演的角色是:第一,使能者。協助居民表達對社區問題的不滿,鼓勵和協助居民組織起來,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及人際關系,促進共同目標的產生與實現。第二,教育者。社區工作者通過開展培訓,幫助居民掌握解決問題的技巧和組織技巧,培養積極參與和自助互助的精神。第三,中介者。協調各方面的社區團體和個人,促進他們之間的溝通和合作,調動社區資源,改善社區的問題。
4、地區發展模式評價
地區發展模式的優點:一是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二是提高居民的能力;三是推進社區民主;四是切合中國文化傳統。地區發展模式的缺陷:一是無法解決整體資源分配不均及制度不合理所產生的社區問題;二是調和不同利益群體的手段不足;三是民主參與導致的成本高而效益低。地區發展模式相信通過社區居民廣泛的民主參與,便可達到解決問題和自助的目的。但是這種參與會花費不少資源和時間,不符合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的計算原則。
二、社會策劃模式
社會策劃模式是在了解社區問題的基礎上,依靠專家的意見和知識,通過理性、客觀和系統化的分析,對解決社區問題的過程和方法進行計劃的工作模式。
1、社區策劃模式的特點
社會策劃模式的特點
包括:第一,注重任務目標的實現。
第二,強調運用理性原則處理問題。即一方面強調過程的理性化,包括工作中設定清晰的目標和價值取向,設計可行性方案,預估方案的效益與代價,比較和選擇代價最低、效果和效率最佳的方案實施;另一方面強調技巧的科學化,特別是運用科學方法,包括運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收集、處理和分析資料,來協助作出決定。
第三,注重由上而下的改變。社區工作者扮演專家的角色,運用知識、科學的決策能力及其權威,推動及策劃改變。
第四,指向社區未來變化。社會策劃是通過分析當前和過去的資料,預測將會發生的事情,并設計應付的對策,其目的是盡量降低社區未來變化的不穩定性。
2、社會策劃模式的實施策略
第一,明確組織的使命和目標。社區工作者一般都是社會服務組織的職員,其所服務的組織或機構都有一套服務信念和使命,用來表示其存在的價值和提供服務的意義。
第二,分析環境和形勢。社區工作者要收集環境發展趨勢資料,了解對計劃有影響力的人士和團體,分析他們的利益和需要及他們與計劃的關系、對計劃的期望和要求。
第三,客觀地認識自己的能力。
第四,界定和分析問題。明確社區問題存在的現狀、特點、成因,發現目前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之不利或不足之處。
第五,確定需要評估需要的主要方法。參與性方法,即由服務對象參與確定需要;社會指標方法,即用社會或專業所認可的指標數字來推斷出需要;服務使用情況方法,即通過目前使用服務者的資料也可反映出需要的情況;社區調查方法,即通過問卷調查科學化地了解居民的需要。
第六,建立目標和達成目標的標準。目標代表了工作的方向和預期所要達到的理想效果。
第七,列出、比較并選擇可行性方案。目標建立后,就需要列出所有能達到目標的可行性方案和策略,并確定各個方案的理論依據,使問題的成因、解決方法和效果連結起來,以便能夠評估各個方案的收益與代價,掌握其效果和效率。
第八,測試方案。選定方案后,便需要決定執行機構,包括人力、預算和大致的工作程序等。
第九,執行方案。在執行方案期間,策劃者需要監管整個運作程序,以免工作偏離軌道。
第十,評估結果。評估和總結工作,并不一定要等到計劃執行結束后才進行,事實上評估設計也是策劃的一部分工作。
社區工作的各階段的工作重點
一、社區分析內容
1、社區基本情況分析
(1)社區歷史
(2)社區的自然環境與設施
包括區位與邊界、環境設計與土地使用、交通、基礎設施、社會服務、商業服務和經濟等。
(3)社區居民
包括社會人口情況、住房狀況、職業狀況、文化傳統、民俗和價值觀念
非正式的網絡和結構、社區居民的理解能力。
(4)社區內正式結構和組織
包括社區直接提供服務的政府組織、非政府組織、 駐扎在社區的政府機構和企事業單位(轄區單位)。
(5)社區權力和領導
包括選舉政治、行政管理政治、市民政治、社區政治等。
2、社區問題/需要分析
(1)社區問題的分析
包括了解社區問題產生的背景、界定社區問題、決定問題的優先次序等。
(2)社區需求的分析
熟悉需求的層次(馬斯洛),關注Bradshaw的需求類型,為具體的需求評估提供指導。
Bradshaw的需求類型:
①規范性需求(normative need)
以現存的某些標準或常模來界定需求
標準通常來自慣例、權威(專家、行政人員)或一般共識
②感覺性需求(perceived need)
透過有需要的人來界定
人們透過想象及感受,來覺知自己有何種需求及需求程度
③表達性需求(expressed need)
透過有需要的人真正尋求得到服務來界定
以滿足與否或是滿足程度來定義
④比較性需求(relative need)
也可以稱為比較性需求(comparative need)
以相似的區域或人口群作為比較,評量兩者間所得到服務的差距
3、社區資源分析
社區資源是指能夠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的一切自然物質資源和人為的社會文化制度。
社區資源的類型包括如下幾種:
人力資源:社區領袖、政府領導、志愿者、專家學者、專業人士及其它們的智慧技術等。
物力資源:物質資源、場地和設備
財力資源:各種來源的資金。
人文資源:人民認可、喜愛的文化性內容
人緣資源:運用各種資源的動力、媒介和人際關系。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