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師語言的內容要求
美,不但是藝術之光耀眼的聚焦點,而且是藝術之樹上那含苞欲放的花骨朵;沒有美,藝術之光將黯然失色,藝術之樹也呈枯枝敗葉。如果說教師的語言應該而且也必須是藝術的話,那么,美--就是這種語言所烙上的標記、企及的境界和追求的效果。由于教師的語言是開啟童稚智慧的神奇咒語,是照亮學生心靈的五彩陽光,更是指點學子遨游知識的海洋,更是搏擊人生賽場的風向標和助跑器,一句話,教師的語言可稱得上是藝術語言中最美的語言,而內容的美又是這種語言區別于其他語言的根本標志。
(一)內容美的要素
構成教師語言內容美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教學內容和教師個人。
1.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看教師的語言不外乎承擔著三項最基本的職責∶
(1)真。傳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這三方面的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即傳授人類迄今為止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文化,并引導學生不斷充實知識、不懈追求真理。
(2)善。教導學生怎樣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然和認識自我,并且有崇高的理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社會公德。
(3)美。在品德教學中,尤其是在藝術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并懂得如何用一顆愛美的心靈去追求真理、熱愛生活和充實人生。其實,教師是教學語言的主體,即使用者和創造者,同樣一句教學語言,不同的老師能表達不同的意思,產生差異懸殊的效果。如"你怎么啦"這句看來簡單的疑問句,據教學法專家測定驗證它能表達十幾種不同的含義。同樣是對一個遲到的學生,熱愛學生、尊重學生的老師說出來時包含著關切和愛護。不了解學生、方法簡單的老師說出來時充斥著責備和憤懣。教學嚴謹的老師說出來時顯得嚴肅而寬容。教學松馳的老師說出來時顯得敷衍而隨意。受學生尊敬的老師用理解和告誡的口吻說,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用冷嘲熱諷的語氣說。
2.教師個人
教師語言的內容美不僅與教學內容有關,而且還與教師的個人素質有關。
二、如何做到教師語言內容美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教師語言內容美呢?'主要是從教師個人的"三熱愛"和教學內容的"三美好"去理解。
1.教師個人的"三熱愛"
從教師本身看,應做到"三熱愛"∶
(1)熱愛真理。哥白尼曾說"人的天職在于勇于探索真理".作為人類文明的延續人更應視真理為最高的追求目標。在黑暗的舊時代,魯迅、聞一多、李公樸等人敢于堅持真言,為捍衛真理而準備隨時獻身。在十年動亂期間許多教師盡管被打人牛棚,剝奪了上講臺的權利,但是他們不向惡勢力低頭的一身正氣保持了教師"傳道"者的凜然正氣。同樣也正是這熱愛真理的一腔赤誠、捍衛真理的一身正氣,使教師在很多危機的場合留下了自己的豪言壯語和慷慨之辭。
(2)熱愛事業。"教師的天職在于奉獻",這是特級教師于漪老師經常說的一句格言。樸實無華的語言折射出了一代人民教師"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光輝品質。一個老師當他把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時候,他才能使他的語言飽含哲理美、注滿情感美、染上品德美,那么即使是一句極普通的教育語言,也能良言一句勝三春;即使是一句常用的教學語言,也能睿語一言啟心智;甚至是一句批評語,也能給學生的春天般的溫暖和夏天一樣的火熱之感。
(3)熱愛學生。不論是真理的熱愛,還是對事業的熱愛,最終都要溶化在學生身上,可以說熱愛學生就是熱愛真理和事業的體現,就是熱愛祖國和民族的具體化。凡是真正熱愛學生的老師不但他的教學語言有如詩情畫意之美,而且他的教育語言也有思辨哲理之美,甚至他的輔導語言、談心語言、家訪語言也有如坐春風、如飲甘泉的美感。相反,一個不愛學生的教師的語言,要么會像和尚念經,枯燥無味,要么照本宣科,晦澀難懂,即便是一件生動、感人的故事,也要被他說得平淡如水。
2.教學內容的"三美好"
從教學內容看,應突出"三美好"∶
(1)美好的思想。毫無疑問,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語言的基本內容,但其中必須不時閃射出理想的光芒。否則,教師語言便缺少了美的內容。如政治、歷史、語文等社會科學方面的課程,老師必須向學生揭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歌頌歷史上一切為美好的理想而奮斗的先進人物的事跡;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老師又得為學生指明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登堂人室的路徑,激發學生獻身科學的美好理想。
(2)美好的情感。教師的語言的情感美是不可或缺的,是藝術體現的重要指標。不論是融情于事,還是寓情于理、寄情于景,都離不開情的作用。尤其是老師真誠執著,美好的情感更能產生神奇的感染力,使學生在美好情感氣氛中凈化思想、獲得知識、陶冶情操,使你的"話語像永恒的星辰那樣光輝燦爛,永不熄滅,為人類指路。努力使你的話語成為指路的明星吧!"(蘇霍姆林斯基語)。可謂"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優秀的教師總是恰當地將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情表露出來,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美好的智慧。教師語言的智慧美是由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教師肩負著塑造學生靈魂、增長學生知識、開啟學生智力的重任。教師的語言不僅傳遞著知識的信息,而且還要閃爍出智慧的光茫,這樣才能更加吸引學生、增強教學效果,因此,一個優秀的教師總得在流暢生動、抑揚頓挫的語言表述中,揭示社會發展的規律,道出人生意義的真諦,闡明各種知識的關系。展示教師的才華,吐露教師的灼見,抒發教師的豪氣,甚至是高談闊論、妙語連珠,以展示出教師的智慧美。
三、教師語言的音色要求
(一)說話要甜美、親切
教師語言要親切,尤其是幼兒教師和小學教師更應注意這點,只有"甜美"才有兒童情趣,才會符合兒童感知覺的規律和特征。需要說明的是教師語言的"甜"不是花前柳下溫言細語的甜,不是故作嬌嫩的甜,而是充滿教師的愛心,放松學生的心理,和諧課堂的氣氛,激發學生求知欲的語言,能讓學生在輕松、愉悅、舒暢、自然的情緒體驗的課堂氛圍中,集中精力,開拓思路,認真學習的語言。這就要求教師的普通話必須標準、流暢。如果教師語言的音色,離開了對全民族共同語普通話的要求,那么音色質量再好,也是講的是"方言普通話",或者聲、韻、調明顯不準確,又講得結結巴巴,是談不上甜美的。
(二)語調要豐富、生動
語調是指一句話里聲音高低升降、輕重緩急的變化和配置。如果說音色是先生的、變化不大的,那么要使音色具有美感,還得作必要的調諧,而語調則是一種較好的調諧方式。所以,一個教師如果有較優越的先天音色條件,又能使語調豐富,則錦上添花,整個語言表達的效果就會更理想。誠如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一個教師如不能用二十種不同語調說'從這邊來"那就不算是一個教育行家。"我國特級教師斯霞總結過自己如何正確運用語調的經驗∶"講到主要的地方,重復一遍;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很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就變得很低沉。"語調的變化與情感的起伏統一起來,音色的悅耳與語調的豐富結合起來,四種語調的運用具體講就是∶高升調前低后高,語氣上揚,多用在疑問句,反詰句和表示憤怒、緊張、警告、號召的句子上。降抑調,由高逐漸低,末字低而短,常用在感嘆句和祈使句上,或者是表示堅決、自然、悲憤的感情。平直調,平直舒緩,無明顯的高低變化,一般的敘述、說明,表示遲疑、思索、冷淡、追憶、悼念的句子,多用這種語調曲折調,由高而低后又高,故意加重加高或拖長某些音節,用于表示諷刺、嘲笑、夸張、強調、雙關、驚異等感情。
語言的音色要求教師有一副金嗓子,在一定程度上教師嗓音如何,直接關系到他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吐詞清楚,發音響亮,圓潤悅耳,能給學生美的享受,讓學生在優美的聽覺中心曠神怡地上課學習。反之,如果一個教師聲音嘶啞、語言干澀、低濁或尖利又特別費勁,除了自己吃力、不舒服外,學生聽起來也不舒服。由于學生對音色不美的老師講課在聽覺上有一種本能的斥拒,因此,很難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做教師的就得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
1.用本色音自如地發聲
有些初上講臺的教師為了使自己的聲音能震動學生,講課時大氣粗聲,一味地發高音;有的教了一段時間的書,把教師的教學語言當成"拉家常"式的語言,講課有氣無力,聲音平淡而松軟;甚至個別奢望在語言上別具一格來吸引學生注意,嘩眾取寵的教師故意壓喉卡嗓,擠氣出聲,實際上這些都是大可不必的。教師說話應選擇自己聲區中的最佳音域或最佳音量,并注意自我監聽調節,切忌生硬做作,養成不良的發聲習慣,人為破壞自己固有的音色美。教師應該學會揚長避短,正確使用本色音,從而達到聲情并茂。
2.會呼吸,會運用氣息
表演藝術家李默然說過∶"練聲先練氣,氣足聲故亮。"沒有足夠的氣息就不能發出明亮的聲音,以"聲音"為職業的教師平時就要注意訓練自己的肺活量,調節自己的呼吸狀態。為了使說話時氣息處于自如調節狀態,教師可以掌握一些調節氣息的方法,如"胸腹聯合呼吸法",其要領如下∶
姿勢∶說話時肩平頸正,全身放松。
吸氣∶努力下降橫隔膜的同時,盡力收縮小腹,口鼻并用吸氣,以避免"喝"氣聲。
用腹肌控制氣息的輸出,做到均勻平緩,盡量延長一口氣使用時間。
用這種方法呼吸,吸氣深、氣量足,橫隔膜下壓后成為"氣柱"的支撐點,發聲輕松,而且聲音有立體感,動聽悅耳。
3.要適當地運用共鳴技巧
教師的講課為了使整個教室每個學生都聽得清楚,其說話音量必然比平時要高些,為了避免那種僅靠提高聲帶顫動的頻率來增加音量的現象出現,就有必要在發聲時適當地運用共鳴技巧,以提高音量、減少疲勞,從而長期保持嗓音洪亮、音色優美。運用共鳴技巧主要應掌握好"口張"、"喉松"、"鼻松"三個環節。口張,即發音時口腔的空音要擴張開,使發聲部位后移,聲音有了較大的空間,就響亮而渾厚。喉松,喉部放松,聲音自然顫動,讓聲音在喉腔與鼻腔之間產生共鳴鼻松,旨在發出音節時,軟胯下垂,舌根放松,讓氣流從鼻腔中流出,同時聲音也能在鼻腔中產生充分的共鳴。總之,掌握了共鳴發聲的初步技巧,就能使聲音響亮、豐厚、圓潤。
四、教師語言的情感要求
詩人說∶教師的語言,似熱情在燃燒,如激情在澎湃,更是真情在流淌。教師職業的語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因素,能夠動人心弦、令人神往、催人奮進、教人求真。教師的語言是人類最美好語言的化身、是古今中外一切職業語言的集大成者,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教師的語言能傳達出人類一切最美好的情感。
(一)教師語言情感的特征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言為心聲".在情感一語言的系統中,先有情感體驗,然后才有相應的語言表達。或者說,語言的運用是受一定情感支配或影響的,什么樣的語言反映什么樣的情感。所謂"良言一句暖三冬"是肯定性情感的表征,"惡語傷人六月寒"是否定性情感的說明。由此可見,在情感一語言系統中,情感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情感的形式。教師在運用教學語言時,要融入自己的情感,真情去打動學生。教師語言情感應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1.情感的現實性
不可否認,教師語言都包含著一定的情感,具有明顯的現實性,它是在與學生交流中產生的。教師對教育對象、教學內容的喜怒哀樂之情幾乎全部都是通過他的講授語、置疑語、誘導語、教育語表現出來的。魯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中刻畫出藤野先生誨人不倦"循循善誘,同情和愛護中國留學生的語言、動作、神情,尤其是先生那簡樸、準確、生動的語言,展示出了藤野先生樸素、正直、嚴謹的思想感情。
2.情感的廣泛性
教師情感的喜、怒、哀、樂要表之于語言,教師教育教學的傳、道、啟要表之于語言,也就是說教師要運用語言傳達他教育、教學、管理、生活的各個方面,在這一切方面中,不論是講理、言事、還是評入、論物,他所用的語言必須內容正確、語法規范、音色優美、情感豐富,所以教師語言情感的廣泛性就不僅僅是指教學,而是指與學生接觸的方面。這里有兩種傾向應當注意克服∶一是教學語言情感豐富,可以講得眉飛色舞,生動傳神,甚至進入教學內容的一個角色,時而開懷大笑,時而豪情奔放,時而聲淚俱下,確實給學生以感染和熏陶,而下課后與學生的交往中則不茍言笑,虛與委蛇,甚至冷若冰霜,形同路人。二是教學語言情緒不飽滿、情感不豐富,不會隨著教學的變化而調節自己相應的情感,從頭至尾都是一種腔調,絲毫看不出教師對所教內容、對教育工作的感情表露,但是下課后則不一樣,要么對學生置之不理,要么對學生過分親密,要么動輒訓人,要么一味遷就。這些教師語言情感領域便十分狹窄了。正確的是喜怒有了,寬嚴有度,親疏有別。
一位語文特級教師講《武松打虎》一課,根據武松性格的勇猛過人和打虎情節的生動,過景陽崗打虎前用不快不慢的一般語速講連喝十八碗酒,不顧酒保的勸阻,執意夜過景陽崗,突出"便有虎,我也不怕"的沉著和自信。從武松上了崗到醉眠青石用較慢的語速,還可稍停頓一下,為下面打虎制造懸念氣氛。緊接著,狂風過后,老虎撲來,武松慎密防守,奮力猛打等內容用急速的語言去渲染濃烈緊張而驚險的氣氛,有力表現武松的大智大勇,最后,用中等的語速交待武松做了清河縣衙的都頭的故事結局。
(二)語調的抑揚與頓挫
"語調不是字調,更不是一個框框,語調同語句的詞語序列、特別是同具體思想感情不應該有什么現成的、一成不變的公式。語氣的豐富多彩決定了它的聲音形式--語調的千變萬化。如果硬把豐富多彩的語氣納入某種簡單、刻板的語調公式中,那就無異于削足適履。"張頌說的這段話揭示出了語言表達中內容決定語調形式,由于內容的豐富多彩,因而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并且語言表述時受著說話人的思想認識、感情個性、情緒心境、說話環境、聽話對象等因素的影響。凡是同樣的內容,不同的人也會以不同的語調說出來,由此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語調特征。還有,作為教師,他的一次語言運用,如教育學生、講授學生、解答疑難、布置作業,都是一次內容完整的講述。相應地,這個過程中語調抑揚頓挫的變化成語流,加上語調的個性特征和語流的變化特征,最終形成具有一種音樂旋律般的抑揚頓挫的節奏。此外,語調抑揚頓挫的節奏美,對于漢語而言,字調的四聲還是一個重要因素。可以說字調陰陽上的語強變化與語調抑揚頓挫的語流變化,共同形成一次語言運用的節奏美。教學案例如下∶講小學數學第五冊"角"一節時,老師可這樣講∶同學們(揚),今天,我講教室發現了一個秘密(頓)。你們看(挫),黑板上的橫邊沿同豎邊沿是怎樣相交的(抑),桌子橫邊同豎邊是怎樣相交的(抑),你們的書呀、本呀、文具盒呀,這些的橫邊同豎邊又是怎樣相交的(揚)?對了,這就是角(挫)。現在我們翻開書,看上面畫的鐘、扇、剪(一字一頓),它們的角在什么地方(揚)?這樣就較好地避免了用單一的語言節奏平鋪直敘,給人一種起伏曲折、生動活動的美感。
(三)語氣的輕重與緩急
說話人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同,語氣就不同。根據講述內容的需要,情感表達的需要和學生接受的需要,相應地有說話語氣的輕舒與凝重、平緩與焦急之差別。按照這種語氣的差別,人們說話的句子又可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陳述句語氣不輕不重、不緩不急,有時句末稍降;疑問句對其中的疑問代詞、賓語宜用較重與較急的語氣說,一般句末上揚;祈使句表示命令、禁止的,多用重而急的語氣說,而表示希望、號召的宜用次重、舒緩的語氣說;感嘆句多用較重和緩急交替的語氣說。當然這僅就一般要求而言的,不過,如果我們能將語氣的輕重緩急與四種基本句式的語氣要求,在說話實踐中結合起來,那么,就將使教師語言的節奏顯得內涵廣博、豐富多彩,而又搖曳多姿。教學案例如下∶如小學生《思想品德》第十冊有這樣一篇課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老師就可根據四種語氣句式的表達特點,交替運用,使整個教師語言多變而不呆板、豐富而不單調。先問,同學們知道周恩來是誰嗎?接著陳述周恩來光輝而偉大的革命業績,再贊嘆周恩來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進入課堂先問∶"讀書是為什么?"再陳述三個學生的不同回答,緊接著用激昂的語氣說出周恩來的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又敘述少年周恩來是怎樣努力學習的。最后,號召和希望同學們向周恩來學習,做祖國建設的合格人材!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