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德育模式
(一)認知模式
1.理論假設
(1)道德發展論
①道德發展是學習結果,這種學習不同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②道德的發展有賴于個體的道德自主性。③沖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適合于促進個體道德判斷力的發展。
(2)道德教育論
該模式強調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進學生的道德判斷不斷向更高水平和階段發展,其次在于促進學生道德判斷與行為的一致性。
2.圍繞道德兩難問題的小組討論
(1)道德兩難問題及其設計
所謂道德兩難,指的是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兩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問題。
(2)道德討論中的引入性提問
引入性提問的策略把師生引進對道德爭端的討論,并不斷地發展學生的道德意識。 (3)道德討論中的深入提問
有四種深入提問的策略:升華性問題、突出相鄰階段的論點、澄清與總結、角色扮演問題與 策略。
3.簡要的評論
(1)認知模式的缺陷
①太過于強調認知力的作用,忽視了對道德行動的研究,而后者對德育來說才是最重要 的;②強調了道德判斷的形式而忽視了內容的作用;③階段理論有缺陷;④在批評傳統德育靠 機械重復訓練的做法時卻完全排斥了道德習慣的作用。
(2)認知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該模式的特色在于:①提出以公正觀發展為主線的德育發展階段理論,通過實際研究,作 出了完整的理性闡述;②建構了較為科學的道德發展觀,提出智力與道德判斷力關系的一般觀 點;③通過實驗建立了嶄新的學校德育模式,如新蘇格拉底德育模式、新柏拉圖德育模式等,提 出課堂道德討論法、公正團體法等一系列可操作性德育過程,重新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和學校德 育的功能。
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①科爾伯格對于道德判斷發展六個階段的界定未必合乎我 們的國情,但研究方法和研究結果總的說是可信的。值得進一步研究和發展。在實際應用中 應不斷對科爾伯格的研究進行修正;②發展性原則在我國學校的知識教學中已經得到廣泛認 可和應用,但在德育上還沒有更多的研究和展開;③我國學校在系統地傳授道德知識方面頗有 心得,但在提高學生道德思維能力方面缺少行之有效的辦法。
(二)體諒模式
1.理論假設
(1)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3)鼓勵處于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學會關心。
2.圍繞人際一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
(1)設身處地
設身處地的目的在于發展個體體諒他人的動機。
(2)證明規則
證明規則的一般目的在于給學生以機會,“以設法解決當他們試圖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與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礎上生活和工作時發生的各種常見的問題”,具體目的在于幫助青少年學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識,并把自己視為對自己的共同體作出貢獻的人。
(3)付諸行動
付諸行動的目的在于:如果是你,“會怎樣做?”的問題。
3.簡要評論
(1)體諒模式的理論上的缺陷
①麥克費爾對于青少年學生的需要和特點的描述帶有鮮明的人本主義色彩,但關于道德感染、道德表率、觀察學習和社會模仿的觀點又有明顯的行為主義傾向。
②麥克費爾關于青少年期是人生“社會試驗期”的假設,暗示《生命線叢書》只適用于中學德育,這套教材本來是為中學設計的。但實踐證明,它也十分適合于小學德育,這一方面表明該叢書生命力強,另一方面表明麥克爾的理論假設不可靠,也許人生的“社會試驗期”早在少年期來臨之前就已經開始了。
(2)體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體諒模式的特色在于:有助于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反應;有助于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一社會問題可能遭到的種種困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關心;提供一系列可能的反應,教師能夠根據它們指導學生圍繞提出的行動方針進行講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題。
我國的一些學校正在開展這方面的試驗和研究,體諒模式對于我國學校德育的改革有一定的啟示。①如果把“學會關心”視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這個總的教育目的應當分解成層層推進的目標體系:從培養學生對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養較為豐富的人際意識,直到培養比人際意識更為復雜的社會意識;②目標體系應當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內容逼真的、包含人際一社會問題情境的教材體現出來;③應當與各學科的教學結合起來使用,大量使用有助于提高學生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
(三)社會模仿模式 1.理論假設
該理論認為,學習并非刺激-反應(S-R)的結果,而是相當復雜的過程。為此,主張替代性學習概念,建立了觀察學習的理論體系來說明個體對刺激的反應和對行為體系的建構。 2.圍繞社會學習論的道德教育
(1)人類學習必須有個體品德參與才能完成。
(2)道德判斷取決于社會學習而沒有固定發展階段。
(3)道德教育應從人的人格形成出發。
(4)榜樣對品德的作用。
(5)提出環境、行為和人的交互作用論。
3.簡要的評論
(1)社會學習模式在理論上的缺陷
理論拼湊的痕跡還很明顯,缺乏深入細致持之以恒的貫穿力;許多觀點尚缺乏進一步的論證,一些實驗的信度也尚存在疑問;在德育實驗中缺乏具體的教育策略,很難在學校德育中實施,等等。
(2)社會學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發展改革的啟示
主要貢獻表現在:①在吸收其他學派的基礎上,發展了行為主義,使之對人的道德行為作出更合理的闡釋,對德育工作有很大的意義;②在文化環境與人的道德發展的相互作用方面有重要的成果,系統論述了示范榜樣對道德發展的內在作用機制以及影響道德行為的各種形式和途徑;③自我評價和自我效能的理論給學校德育研究開辟了新的領域;④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