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教學的意義與任務 |
第 2 頁:第二節 教學過程 |
第二節 教學過程
一、教學過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19世紀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試圖以心理學的“統覺”原理來說明教學過程,認為教學過程是新舊觀念的聯系和系統化的過程。1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則認為教學過程是學生直接經驗的不斷改造和增大意義的過程,是“從做中學”的過程。如何認識教學過程的本質,理論界有不同的看法。
其主要觀點為:
(一)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二)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學生個體的認識的特殊性袁現在:
1.認識的間接性
2.認識的交往性
3.認識的教育性
4.有領導的認識
二、教學過程的特點
(一)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相結合,反映教學中傳授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與豐富學生感性知識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知與行的關系。
1.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
2.學生學習間接經驗要以直接經驗為基礎
(二)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
1.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
2.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形式教育論者與實質教育論者曾經有過長期的爭論。前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知識的傳授則是無關緊要的;后者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傳授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知識,至于學生的智力則無需進行特別的培養和訓練。兩者都有片面性,都把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人為地割裂開來。
(三)掌握知識與提高思想相結合
1.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
2.學生思想的提高義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3.在教學中要防止兩種偏向
一種傾向是單純傳授知識、忽視思想教育的偏向。
另一種傾向是脫離知識的傳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三、教學過程的結構
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
(一)引起學習動機
(二)領會知識
這是教學的中心環節。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1.感知教材
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鮮明的觀點,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識的基礎并發展學生相應的能力。2.理解教材,形成科學概念
(三)鞏固知識
(四)運用知識
(五)檢查知識(包括技能與各種認識能力)
相關推薦: